凤皇巢丹穴,双飞复双栖。生雏甫三岁,凤去竟不归。
孤凰失偶鸣声悲,欲随凤死念雏饥。况凤遗老母,风雨巢倾危。
葺巢养哺母与雏,誓言不逐他凤飞。母健喜有托,雏成毛羽奇。
海水可竭山可移,孤凰之志终不亏。百鸟慕节孝,上达天帝知。
天帝旌其巢,千古万古声名垂。
孤凰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孤凰吟》是明代诗人倪谦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这首小诗通过描绘孤凰的不幸遭遇,展现了一种坚贞不渝的精神风貌。《孤凰吟》原文如下:
凤皇巢丹穴,双飞复双栖。生雏甫三岁,凤去竟不归。孤凰失偶鸣声悲,欲随凤死念雏饥。况凤遗老母,风雨巢倾危。葺巢养哺母与雏,誓言不逐他凤飞。母健喜有托,雏成毛羽奇[2^]。
这首诗中,“凤皇巢丹穴”形象地描述了凤凰栖息的地方,象征着高贵和荣耀;“双飞复双栖”则描绘了它们曾经共同生活的和谐场景。然而,“生雏甫三岁,凤去竟不归”却揭示了悲剧的转折,暗示着生命的脆弱和无常。最后,“葺巢养哺母与雏,誓言不逐他凤飞”表达了诗人对这份忠诚与牺牲的赞美,以及对于自然法则的敬畏[2^]。
《孤凰吟》作为一首简短的抒情诗,以其深刻的意象和情感内涵,成为了中国古代诗歌中的经典之作。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人们不仅可以感受到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还可以理解到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坚守信念、忠诚于爱情与家庭的重要性。
《孤凰吟》不仅是一首诗,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它传达了一种超越时间的情感力量,激励着人们在面对困境时依然能够坚持自己的信念和价值观。这种精神和价值在今天的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值得我们深入理解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