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下天坛秋月皎。闲来此、豁舒襟抱。细拂冰弦,闲调玉轸,弹曲广陵仙操。
思入冥冥尘虑扫。绕十指、鹤鸣鸾啸。流水高山,子期何在,不见赏音人到。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露下天坛秋月皎。闲来此、豁舒襟抱。细拂冰弦,闲调玉轸,弹曲广陵仙操。
思入冥冥尘虑扫。绕十指、鹤鸣鸾啸。流水高山,子期何在,不见赏音人到。
明月棹孤舟题月下抚琴图”是一句描绘夜晚独行船夫与月亮、水和琴相结合的场景,出自宋代文学家苏轼的《后赤壁赋》。这句话反映了一种文人对自然之美的感悟和内心情感的表达。
具体来说,“明月”指的是明亮的月光,通常与孤独、寂寞或宁静的情感相联系。在这里,它可能象征着诗人的内心状态或者他所处的环境背景。“棹”(zhào)是指划船的动作,而“孤舟”则暗示了船的位置孤单,周围无其他人。这样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寂静而深远的氛围。
“题月”意味着在月亮上留下痕迹,这可以是诗人用笔墨在纸上书写诗句,也可能是他在水面上的船只上刻写诗句。这里的“题月”强调了与月亮直接接触的行为。
“下抚琴”则是说船夫在船下行吟弹琴。抚琴是中国古代文人雅士常做的活动,通过抚弦来表达自己的心绪和情感。这个动作不仅体现了诗人对音乐的热爱也反映了他在宁静环境中的自我修养和心灵的净化。
整个场景通过“明月”和“孤舟”、“题月”和“抚琴”四个词组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富有诗意的画面,展现了诗人在自然美中的沉思与自我表达,同时也反映了宋代文人的生活态度和审美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