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歌诗

清晨出阊门,丹旗何飞翻。
问之路傍人,新鬼即幽坟。
翘望旗中题,知吾夙所敦。
昨朝华屋间,哑哑相笑言。
日月略流转,幽明已异门。
昔时强仁义,兹辰声益尊。
属徒送自返,妇子亦一喧。
君独长甘眠,不知悲与欣。
由兹寿无垠,万秋如一昏。
零霜杀宵草,绕山游微魂。
游魂不复贵,所慰行节存。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挽歌诗》是由西晋文学家陆机创作的一组三首诗,这些作品被选入萧统所编的《文选·卷二十八》中,名为《挽歌诗三首》。《挽歌诗》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一类,通常用于送葬时演唱的挽歌。这些诗歌在形式上属于五言诗,表达了对逝者的哀悼之情和对生死观念的深刻思考。

《挽歌诗》的创作背景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当时已有了挽歌的雏形。到了汉魏之后,挽歌成为朝廷规定的丧葬礼仪之一,其用途也逐渐扩大,不仅用于悼念死者,还成为了士人表达自己情感的方式。陆机的《挽歌诗》创作于这个文化繁荣的时代,他以诗人的身份,用诗歌的形式记录了当时社会的风俗和人文精神。

《挽歌诗》在艺术手法上具有独特性。陆机通过诗歌描绘了送葬的场景和氛围,使读者能够感受到古人在面对死亡时的哀愁与无奈。例如,他的诗中写道:“卜择考休贞,嘉命咸在兹。”这句话反映了对逝者生前功绩的颂扬。同时,诗中还通过对亡者家属的情感描述,展示了一种悲凉而又庄重的社会风气。陆机在诗中多次使用“殡宫”等字眼,强调了死亡的庄重和悲哀。

《挽歌诗》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古代文人抒发个人情感的一种方式,也是他们反映社会现实、表达人生哲学的重要载体。陆机的这首诗体现了他对生死、荣辱的看法,同时也展现了他作为一代文豪的文学才华。

陆机的《挽歌诗》不仅是一首文学作品,更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瑰宝。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通过对这些诗篇的学习与研究,可以深入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风俗习惯、文化传统以及人们对于生死的态度和看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