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石奔流处,扁舟正急操。
月斜滩影落,风劲鼓声高。
客枕惊残梦,乡心悚怒涛。
但令无险阻,来往不辞劳。
夜过吕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夜过吕梁》是明代诗人胡俨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中国古典诗歌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及其背后的文化意义:
作品原文:《夜过吕梁》的原文如下:乱石奔流处,扁舟正急操。月斜滩影落,风劲鼓声高。客枕惊残梦,乡心悚怒涛。但令无险阻,来往不辞劳。
作者介绍:胡俨(1360—1443),字若思,南昌人。明代著名文人,与文徵明、杨循吉、李攀龙等人齐名,有“南都四大家”(又称“南都四杰”)之称。他不仅是一位才华横溢的书法家,还是一位深具文学造诣的诗人。其诗作多表现出对国家兴亡、民生疾苦的关注,以及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赞美。
诗歌内容解析:此诗描绘了一幅夜渡吕梁的生动画面,通过对自然景象的细腻刻画,展现了诗人面对艰险环境的冷静应对和对家乡的深切思念。诗中“乱石奔流处,扁舟正急操”形象地表达了在湍急的河流上航行时,船夫必须全神贯注地操控船只的情形;“月斜滩影落,风劲鼓声高”则通过月光、水波和鼓声营造了一种宁静而紧张的氛围;“客枕惊残梦,乡心悚怒涛”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动荡不安,以及对故乡的深切眷恋。
《夜过吕梁》不仅因其精湛的艺术技巧受到赞誉,更因其深邃的情感表达和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而被后世传颂。这首诗是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对于研究明代文学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