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松台清秋有感

欲浇磊砢惟凭酒,竹叶满樽翻绿波。
欹帽正当风力紧,吹箫无奈月明何。
高林红叶得霜醉,故国青山入梦多。
客子长怀有谁识,凭高一笑付清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登松台清秋有感》是明代诗人徐淮的作品

徐淮,字孟义,号东篱,是明朝时期的一位才华横溢的文人。他生活在江阴,好学有文誉。他的诗作多以描写自然风光为主,语言清新脱俗,富有哲理。《登松台清秋有感》正是这样一首作品。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的内容:

  1. 作者介绍
  • 徐淮,字孟义,号东篱,是明代著名的诗人。他生活在江阴,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学造诣。
  • 他的诗作多以描绘自然景色和表达个人情感为主,风格清新,语言优美,深受读者喜爱。
  1. 诗歌原文:欲浇磊砢惟凭酒,竹叶满樽翻绿波。欹帽正当风力紧,吹箫无奈月明何。高林红叶得霜醉,故国青山入梦多。客子长怀有谁识,凭高一笑付清歌。
  2. 诗歌赏析
  •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作者对秋景的热爱与感慨,以及内心的复杂情感。
  • 诗中的“竹叶满樽翻绿波”描绘了饮酒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在秋天饮酒消愁的意境。
  • “高林红叶得霜醉”则形象地描绘了深秋时节,树叶被霜打过后呈现出的艳丽色彩。
  • “故国青山入梦多”则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青山如梦,让人思绪万千。
  • 最后两句“客子长怀有谁识,凭高一笑付清歌”,则透露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无奈,同时也展现了他对生活的态度,即用歌声来化解心中的忧郁。
  1. 写作背景
  • 关于《登松台清秋有感》的具体创作时间,历史上没有明确的记载。但根据诗中的内容,可以推测这首诗是在作者晚年创作的。
  • 当时正值明朝后期,社会动荡,政治腐败。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诗人徐淮的心情也显得格外沉郁。而登松台时的所见所闻,更是让诗人感叹不已,激发了他创作此诗的欲望。
  1. 艺术特色
  • 这首诗的艺术特色在于其精湛的语言运用和深刻的思想内涵。
  • 诗人通过对秋天景象的细腻描绘,展现了大自然的美,同时也抒发了诗人的内心情感。
  • 诗中融入了作者对生活的感悟和对历史的思考,使得整首诗既有外在景物的美,又有内在情感的深度,体现了古典诗词的独特魅力。
  1. 文化意义
  • 《登松台清秋有感》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还蕴含着深刻的文化意义。
  • 它展现了明朝时期文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情和文化特点。
  • 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读者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明朝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生活,从而更好地把握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脉络。

《登松台清秋有感》是一首具有深刻艺术内涵和丰富历史文化价值的古典诗词。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不仅可以欣赏到优美的文字和深邃的思想,还可以感受到古人对自然和社会的深刻感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