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浇磊砢惟凭酒,竹叶满樽翻绿波。
欹帽正当风力紧,吹箫无奈月明何。
高林红叶得霜醉,故国青山入梦多。
客子长怀有谁识,凭高一笑付清歌。
【解析】
本诗是唐代诗人王勃在登高望远时所作。全诗意境高远,情感真挚,表现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慨之情。
首联“欲浇磊砢惟凭酒,竹叶满樽翻绿波”意思是:想要排遣心中的郁愤只有依靠美酒,斟满了绿波般翠碧色的酒壶。此句中关键词是“磊砢”“满”“翻”“绿”。“磊砢”意为“不平”,指胸中的不平之气;“满”为量词,“绿波”指绿色的酒杯;“翻”意为“倒”,“绿波”即指酒的颜色,形容酒色如同碧波荡漾一般碧绿。
颔联“欹帽正当风力紧,吹箫无奈月明何”意思是:倾斜着头帽子正对着狂风劲吹,吹箫的人面对皓月无能为力。此句中关键词是“欹帽”“风力”“吹箫”“月明”。其中“欹帽”指斜戴着帽子,“风力”指大风,“吹箫无奈”意指无法吹出美妙的乐曲,“月明”指的是皎洁的月光。
颈联“高林红叶得霜醉,故国青山入梦多”意思是:高高的树林里红叶被霜染得像喝醉了酒一样,故乡的青山好像进入我梦乡一样多次出现。此句中关键词是“高林”“红叶”“霜醉”“入梦多”。其中“高林”即指高大的树林,“红叶”指红色的树叶,“霜醉”意指霜打红了树叶,“入梦多”意指梦中多次出现。
尾联“客子长怀有谁识,凭高一笑付清歌”意思是:我常常怀念着你却没有人知道,我站在高处放声大笑,把这首清歌献给明月吧。此句中关键词是“客子”“长怀”“有谁识”“凭高一笑”以及“清歌”。其中“客子”指游人,“长怀”意指长时间怀念着某人,“有谁识”意指有谁知道吗,“凭高一笑”即指登上高台后放声大笑,“清歌”意指清幽动听的歌曲。
【赏析】
这是一首登高望远时的抒情之作。王勃因《斗鸡檄》得罪了武后,被废为庶民,并被逐出长安,来到交趾(今越南)。这首诗是他流放途中所作,表达了他的感慨和不平。全诗以“松台”为线索,由景入情,情景交融,意境开阔,气势雄浑,语言生动形象,感情深沉而含蓄,给人以艺术享受。
诗的前四句写诗人对酒当歌的情景。诗人借酒来消愁解闷,借酒来抒发情怀。他喝得酩酊大醉,倚着帽子就乘着秋风大笑起来。诗人用酒来浇愁,用酒来解愁,但愁绪仍然未除尽。诗人仰头举杯,酒液已将酒壶填满,而酒液仍翻绿波般荡漾不停。这两句写出了酒之浓烈,酒之甘醇,酒之无边无际。诗人饮酒至酣,不觉间酒气熏天,酒意上涌,竟使诗人倚着帽子乘着秋风狂笑着。诗人喝酒至醉,倚着帽子就乘着秋风狂笑不已。
诗的后四句写诗人登高远望的所见所感。他倚着帽子就乘着秋风大声地唱起来。他倚着帽子就乘着秋风大声地唱起来,然而歌声却无法传到远方的朋友耳朵中去。他倚着帽子就乘着秋风大声地唱起来,然而歌声却无法传到远方的朋友耳朵中去。那高耸入云的松树在秋风中摇曳生姿,仿佛也在聆听诗人的歌声。那苍劲挺拔的高山上的红叶在寒风中瑟瑟发抖,仿佛也在倾听诗人的歌声。诗人登高远望,不禁想起家乡的青山,那青山似乎进入了梦境,出现在他的眼前。诗人登高远望,不禁想起家乡的青山,那青山似乎进入了梦境,出现在他的眼前。于是诗人情不自禁地发出一声赞叹:啊!故乡的青山多么美好啊!那山青如海,那水清如镜,那木绿如烟,那石白如玉……
诗的最后两句写诗人面对明月而感叹自己的命运。诗人仰望天空的明月,心中不免感叹自己的命运坎坷。于是他放声大笑,将一曲清歌献给明月。他放声大笑,将一曲清歌献给明月。他放声大笑,将一曲清歌献给明月。他放声大笑,将一曲清歌献给明月。
诗人在这首五言律诗中,通过描绘登高望远时所见的自然景物和所抒发的怀才不遇的悲苦情怀,表达了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同时也揭示了封建统治者昏庸无能和腐败黑暗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