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和春日汴河即事之韵

百年形胜几风尘,此日升平气象新。
月里鼓钟官寺晚,鸥边杨柳故宫春。
停桡老客经游少,横槊将军感慨平。
惟有怀陵芳草色,东风依旧绿如茵。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奉和春日汴河即事之韵》是由明代诗人唐之淳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下面将详细介绍此作品:

  1. 诗歌的作者
  • 作者简介:唐之淳,明浙江山阴人,名愚士,以字行。唐肃子。建文二年,以方孝孺荐,为翰林侍读,与孝孺俱领修书事。旋卒。
  • 诗歌风格:唐之淳在《奉和春日汴河即事之韵》中展现了其独特的诗歌风格。他的诗多表现出对自然风光的热爱,以及对历史遗迹的感慨,这在他的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1. 诗的原文及翻译
  • 原文:“百年形胜几风尘,此日升平气象新。月里鼓钟官寺晚,鸥边杨柳故宫春。停桡老客经游少,横槊将军感慨平。惟有怀陵芳草色,东风依旧绿如茵。”
  • 翻译:这首诗通过描绘汴河河畔的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传达了诗人内心的感慨与思索,以及他对升平时代的赞美和对未来的期许。
  1. 艺术特色
  • 意象运用:在这首诗中,诗人巧妙地使用了意象,如“月里鼓钟”与“鸥边杨柳”等,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一幅生动的画面,使读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诗人的情感世界。
  • 情感表达:诗中不仅表达了对历史的缅怀和对现实的思考,更透露出诗人对和平盛世的珍视以及对国家未来的希望。这种深刻的情感表达是唐代诗歌的一大特点,也是诗人留给后人的重要遗产。
  1. 文化意义
  • 历史价值:作为明代诗歌的代表之一,唐之淳的《奉和春日汴河即事之韵》不仅是诗人个人创作风格的体现,更代表了当时文学创作的高水平。这首诗反映了明代社会的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和文化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
  • 传承价值:作为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唐之淳的《奉和春日汴河即事之韵》被后世广泛传颂和学习。其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这首诗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美学追求,对于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奉和春日汴河即事之韵》不仅是唐代诗歌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宝库中的宝贵财富。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和欣赏,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贡献力量。在新时代背景下,继续发掘和弘扬传统诗歌文化,对于推动中国文化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