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林诗

病起溪翁枯似木,语多村叟醉如泥。
麦边雨剩水鸣陇,月里农忙云破犁。
山柳带愁知客意,野禽解事向人啼。
明年此日华时节,我也东归君也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浮蓱依水,寄生附林》是魏晋时期诗人曹摅创作的一首古诗。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诗歌背景与作者
  • 曹摅(约304年-369年),字叔阳,三国时期魏国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和思想家,其诗作多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语言优美,意境深远。他的诗歌作品对后世有着重要的影响,被誉为“魏晋风度”的代表之一。
  1. 诗句原文及其翻译
  • 原诗:“浮蓱依水,寄生附林。 托根清流,委积重阴。 愿树之茂,乐川之深。”。
  • 翻译:这句诗表达了一种对自然和谐生活的向往,通过描述蓱草依水而生、寄生于林的意象,传达了一种顺应自然、与环境和谐共生的理念。
  1. 全诗内容及其赏析
  • 上句:“浮蓱依水,寄生附林。”这两句描述了蓱草在清澈的水流中生长,以及它依附于森林的情景。这种描写不仅生动地描绘了自然景观,也隐含着诗人对于生命形态与生态环境之间关系的思考。
  • 下句:“托根清流,委积重阴。”则进一步表达了蓱草扎根于清洁的流水之中,同时承载着沉重的阴影。这里的“重阴”可能象征着生命的厚重与历史的积淀。
  • 全诗总结:整首诗通过对蓱草生长环境的细致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界深刻而细致的观察力以及对生命态度的一种哲学思考。

曹摅的《浮蓱依水,寄生附林》不仅是一首诗歌,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审美追求的体现。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可以深入理解古代诗人如何通过自然景物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哲学思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