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边庭无雁来,关门不逐雁门开。
春来塞上希矰𥐊,花信风前一一回。
二月闻雁三首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二月闻雁三首》是明代诗人孙承宗创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诗词作品。下面将深入探讨这首诗作的内容,以期为读者提供更为全面而细致的了解:
- 诗歌原文及翻译
- 原文:”数声嘹唳渡榆关,尽罢虚弦落照间。却讶征鸿偏有胆,又随春信到天山。”
- 翻译:”几只雁儿在边塞上空划过,鸣叫声清脆悠扬。日落时收起了琴弦,余音袅袅。却惊讶于那群大雁的勇敢,它们不畏艰险,依然飞向远方。春天的消息也传递到了遥远的天山,那里有它们的栖息之地。”
- 诗歌赏析
- 主题:”雁”作为古诗中常见的意象之一,常常象征着书信、思念或远方的呼唤。孙承宗通过描绘雁儿在边塞的飞翔及其带来的信息,表达了对远方亲人的深切思念和对家乡的深深眷恋。
- 艺术特色:该诗采用了典型的古典诗词手法,如借景抒情、对比映衬等。通过对边塞风光的描绘与雁鸟飞翔的描写形成对照,使得诗歌的主题更加鲜明。同时,诗中的用词精炼,意境深远,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情感的共鸣。
- 注释和讲解
- 注释:本页面为您提供《二月闻雁三首》的原文翻译、赏析、注释、拼音版及朗读。
- 讲解:《二月闻雁三首》是一首充满诗意的作品,它通过对雁儿飞翔的描述,展现了边塞的独特风情和诗人的深情厚意。诗中的“雁”不仅仅是一种动物的象征,更是诗人心中情感的载体,承载着对家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 作者介绍
- 孙承宗简介:孙承宗(1593年-1637年),字稚绳,号铁君,明末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与高珩并称“南有高文进,北有孙稚绳”。他的诗作多反映社会现实,风格清新脱俗,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孙承宗的《二月闻雁三首》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的诗歌,也是一部具有深刻社会意义和历史背景的作品。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不仅能够欣赏到优美的诗词艺术,还能够深入了解古代社会生活和文人的情感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