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梧州

移棹青山动,扬舲沙鸟鸣。
诸公劳祖席,万里快归程。
天与微躯健,囊知使节清。
夕阳重回首,烟雾隔孤城。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发梧州》是明代诗人孙承恩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通过简洁而生动的语言展现了一幅江南水乡的美景与作者内心的感受。下面从几个方面对这首诗进行介绍:

  1. 作者背景
  • 生平简介:孙承恩,字贞父(甫),号毅斋,明代松江华亭人,其正德六年中进士,曾任编修等职。
  • 政治生涯:孙承恩在嘉靖三十二年因不肯遵旨穿道士服而被罢职归。
  • 文学成就:孙承恩工书善画,尤擅人物,并有《历代圣贤像赞》、《让溪堂草稿》、《鉴古韵语》等作品传世。
  1. 诗歌原文
    移棹青山动,扬舲沙鸟鸣。
    诸公劳祖席,万里快归程。
    天与微躯健,囊知使节清。
    夕阳重回首,烟雾隔孤城。

  2. 诗歌赏析

  • 意境描绘:此诗开篇即以移棹青山和扬舲沙鸟的鸣声作为背景,勾勒出一幅宁静而又动态的画面,为读者营造出一种悠然自得的感觉。
  • 情感表达:诗中的“诸公”可能指的是作者的朋友们或同僚,表达了对朋友们离别时的依依不舍之情。
  • 主题深化:“天与微躯健”和“囊知使节清”两句则反映了作者对个人命运的感慨以及对仕途清廉的坚持和自信。
  • 意象运用:整首诗巧妙地运用了自然景观和人文活动作为意象载体,使得诗歌不仅具有视觉美感,还饱含深意。
  1. 创作手法
  • 对比手法:诗中的青山与沙鸟、朋友的欢聚与个人的别离形成鲜明对比,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 象征意义:青山和沙鸟象征着自然与和谐,反衬出人世的纷扰与孤独;“微躯”和“使节”则象征着个体在社会中的位置与责任。
  1. 文化意义
  • 地域特色:《发梧州》反映了明代江南地区的自然风光和人文环境,体现了当时社会的生活风貌和文人的情感世界。
  • 时代精神:通过对个人经历的抒发,反映了那个时代士人的精神面貌和政治追求,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
  1. 艺术价值
  • 音律协调:五言律诗严格遵循平仄声调的规则,展现了诗人对古典诗歌形式的精通和驾驭能力。
  • 语言精炼:诗中用语简练、意境深远,充分展示了明代诗歌的美学特征。
  1. 后世影响
  • 文学研究:对于研究明代诗歌发展史以及诗人孙承恩的生平与创作,提供了重要的文本依据。
  • 文化传承:作为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发梧州》对当代人了解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仍有积极作用。

《发梧州》不仅是明代诗歌的一个佳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珍品。它以其深邃的内涵和优美的形式,成为后人学习和借鉴的经典。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