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中见燕

斜日迎风弱,轻看掠水低。
天涯渺长路,春晚足融泥。
洲上时同憩,柳边还独迷。
小堂多旧垒,如去任教栖。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舟中见燕》并非文学作品,而是唐代诗人杜甫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创作于杜甫漂泊湖南时期,通过燕子与诗人之间微妙的情感交流,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切思念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李杜”。他的诗歌以其深厚的情感、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风格而著称,被后人尊为“诗圣”。杜甫的一生经历了唐帝国由盛转衰的过程,他的作品涵盖了广泛的社会生活内容,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疾苦。

杜甫的《舟中见燕》以燕子为主题,展现了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象。诗中写道:“燕子来舟中作,天涯渺长路,春晚足融泥。”这一句不仅描绘了燕子在船中飞翔的情景,还隐含了诗人对远方旅途的感慨。诗中的“小堂多旧垒”可能指的是诗人在途中所见的破旧小屋或营建的痕迹,暗示着旅途中的艰辛和孤独。

杜甫的《舟中见燕》是一首充满深意的诗歌,通过对燕子的细腻描绘,传达了诗人深沉的情感和对人生的思考。这首诗不仅是杜甫艺术成就的体现,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值得后人细细品味和深入研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