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日迎风弱,轻看掠水低。
天涯渺长路,春晚足融泥。
洲上时同憩,柳边还独迷。
小堂多旧垒,如去任教栖。

【注释】

弱:微弱。

融泥:融为泥,指泥土潮湿。

洲上:指舟中。柳边:指岸侧。

迷:迷路。

小堂:指舟中的小舱。

多:很多。

【赏析】

这是一首写舟行见闻的诗。诗写在舟行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感。前四句写舟中景物。五、六两句写岸上景色。后六句写舟中人物。全诗以“行”字统摄,有行必有见,有见必生感。

首句写舟中所见。日落风斜,燕子斜飞,轻掠水面,低垂双翅,似有似无,若即若离,给人以朦胧飘渺之感。

次句是舟中所见之景。燕子掠水而过,其形影依稀可见;而燕子掠水之状,又如水中之倒影。故用一“低”字,便把燕子掠水而过的轻盈倩逸之态描摹出来了。

第三句写舟中所见之景。诗人由燕掠水面而联想到天涯,认为燕子掠过水面之姿与天边的云烟相似。

第四句写舟中所见之景。春风送暖,草木萌生,泥土湿润,船行至春天的岸边,触处都是融融春泥。

五、六句写舟中所见之人。舟中有人,但并非诗人自己,而是同游的人。他们不时上岸歇息,或在洲头,或在柳下。然而,岸上的人也各有各的去向:有的还留在岸上,独自漫步徜徉;有的却已登舟离去。

最后六句写舟中所见之事。舟中人虽然各自忙碌着,但他们的活动并不影响彼此的生活。因为他们都在船上安家居住,都像小鸟一般自由自在地飞翔。因此,尽管他们时而上岸休息,时而登上小船,但并无什么值得牵挂的。

这首诗描写了江南初春时人们泛舟游览的情景,语言清新自然,意境明丽隽永。

诗的起句,写诗人乘船途中所见的景物。“斜日”、“迎风”、“弱”,写出了天气和风力的情况,以及燕子在斜阳里飞行的姿态。这四字,不但点明了时间,而且渲染出一种凄清萧瑟的气氛。接着,“轻看掠水低”二句描写燕子掠过水面的情形。“看”字写出了诗人凝眸细看的动作;“掠水低”三字写出了燕子飞行的姿态。一个“看”字和一个“掠”字,把诗人凝神注目的神态写得十分生动逼真,也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余地。

诗的第二联,写诗人在旅途中见到的人和事。“天涯渺长路”,“天涯”指的是辽阔的江湖,“长路”指漫长的旅程。这二个词组,概括地写出了作者的行程。这里所说的“渺”字、“长”字,都给人以遥远、漫长之感。“春晚足融泥”二句是说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泥泞不堪。“融”字写出了春天泥土潮湿的特点,使人想到春天的田野;“足”字表现出泥泞的程度之深,使人感受到春雨绵绵。“足”与“融”,一写足泥,一写融泥,相映成趣,使整个画面更加饱满有力。

诗的三四联,是写船中人的生活和感情。三四两句是说:在舟中的人有时上岸休息,有时登上小船。这两句表面上是写他们的行为,实际上是写他们的心绪。诗人通过他们各自忙碌着不同的事情而没有时间相互往来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于这种生活的喜爱之情。五六两句是说:虽然他们不时上岸休息,不时登上小船,但他们并没有因此而感到孤独寂寞。因为他们都在同一个小舱里安家,所以可以相互陪伴;即使偶尔上岸休息一会儿,也可以在岸上散步徜徉。这些描写既表现了他们的生活,又表现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之情。最后两句是说:虽然他们在舟中安家,但是仍然像小鸟一样自由自在地飞翔。这两句话既是对他们生活状态的描述,又是对诗人内心世界的反映。

诗的语言清新自然,意境优美明丽。诗人通过对燕子、岸上人的描绘,表现了春天的美好风光。同时,诗人也通过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整首诗结构严密,层次清晰,语言流畅,形象生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