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寇入城寓居官廨

避寇此来居,兼旬伏暑馀。
高城鸣柝后,落日闭门初。
风月自清景,帘栊非故庐。
草堂时在望,竹影上窗虚。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避寇入城寓居官廨》是明代诗人孙承恩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的内容:

  1. 诗歌内容
  •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明朝末年,当时社会动乱、民不聊生。孙承恩在这首诗中表达了自己因逃避战乱而被迫迁居城市,并在官府衙门的住所中生活的情景。
  • 主题思想:诗中透露出诗人在乱世中的无奈与抗争。通过对高城鸣柝后的落日闭门初的景象描绘,展现了一种对和平生活的渴望和对动荡时代的恐惧。
  • 意象运用:诗句如“风月自清景”等,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色的美丽,也隐喻了诗人内心的平静和对现状的不满。
  1. 艺术手法
  • 对比映衬:通过对比避难前的喧嚣与避难后的城市宁静,突出了战争带来的巨大破坏,以及个人在这种环境下的孤独与无助。
  • 象征寓意:诗人可能利用自然元素(风、雨、月亮等)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心境,如“落日闭门初”暗含诗人在困境中寻找庇护的渴望。
  • 韵律和谐:诗歌遵循传统的五言律诗格式,每个句子都严格对应,音律协调,读起来朗朗上口,具有很强的音乐美感。
  1. 文学价值
  • 历史价值:作为研究明朝末年社会状况的重要文献,它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历史信息,帮助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动荡及其对人们的生活产生的影响。
  • 艺术价值:《避寇入城寓居官廨》以其精湛的艺术技巧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明代诗歌中的佳作,被后世广泛传颂。

孙承恩的这首诗不仅仅是对个人经历的叙述,更是对那个动荡时期的一个缩影。它不仅反映了个人的遭遇,也折射出了当时整个社会的动荡不安。这首诗的价值在于它所蕴含的历史意义和艺术成就,是了解和研究明朝末年社会历史的重要文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