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张宫傅

高秋风雨落荒城,伏枕遥传天柱倾。
报汉未能邀匹雁,系胡空自有长缨。
七年大节凌霄上,千载英灵俟海平。
闻道阖门皆殉难,恰如归去赴蓬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挽张宫傅》是明末诗人徐孚远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和深沉的情感,表达了诗人对朋友张宫傅的哀悼之情,同时也展现了作者对时代变迁的感慨以及个人命运的无奈。下面将对这首诗进行详细解析:

  1. 作者简介
  • 徐孚远(1597—1673),字闇公,明松江府华亭人。他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与同邑陈子龙、夏允彝等结为“几社”,致力于名节之事。在明朝灭亡之际,他选择起义抗清,最终死于台湾。
  1. 诗歌原文
    高秋风雨落荒城,伏枕遥传天柱倾。
    报汉未能邀匹雁,系胡空自有长缨。
    七年大节凌霄上,千载英灵俟海平。
    闻道阖门皆殉难,恰如归去赴蓬瀛。

  2. 诗句解析

  • “高秋风雨落荒城”:这句描绘了秋天风雨中荒芜的城市景象,象征着历史的变迁和时代的沧桑。
  • “伏枕遥传天柱倾”:暗指张宫傅可能已经去世,诗人无法亲身前往慰问,只能通过书信传达自己的哀思。
  • “报汉未能邀匹雁”:表达了诗人遗憾之情,没能及时响应汉朝的召唤,如同未能做到让一匹神鸟来帮助自己一样。
  • “系胡空自有长缨”:意味着尽管无法直接参与到抗击外敌的行动中,但仍有责任和使命存在。
  • “七年大节凌霄上”:回顾张宫傅过去的七年中表现出的高洁节操,犹如直冲云霄般坚定。
  • “千载英灵俟海平”:表达了对张宫傅英灵不朽的敬仰,期待他的精神能够像大海一样广阔无垠。
  • “闻道阖门皆殉难”:听闻张宫傅全家都因国难而殉难,诗人深感悲痛。
  • “恰如归去赴蓬瀛”:诗人用“蓬莱仙境”这一典故,形容自己虽然身在尘世,但心怀壮志,准备投身于更为广阔的世界。
  1. 情感表达
  • 悼念与尊敬:诗歌通过对张宫傅一生事迹的回顾,表达了对其生平成就和高尚品德的怀念与尊敬。
  • 悲愤与无奈:在面对国家危亡和个人悲剧时,诗人流露出深深的悲愤和无力感。
  • 理想与现实:诗歌反映了诗人对于理想的追求和现实境遇的落差。
  • 英雄末路的悲哀:通过对张宫傅命运的描写,诗人表达了对英雄末路、壮志未酬的深切悲哀。

《挽张宫傅》不仅是对一位英雄的悼念,也是对那个时代动荡不安的真实写照。徐孚远以其独特的诗歌风格,深刻地揭示了个人的悲欢与时代的沉浮之间的复杂关系。这首诗不仅在文学上具有重要的价值,更在精神层面上给予人们深刻的启迪。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