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谒孝陵正韵

二百年来一老生,白头落魄到西京。
疲驴狭路愁官长,破帽青衫拜孝陵。
亭长一杯终马上,桥山万岁始龙迎。
当时事业难身遇,冯仗中官说与听。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恭谒孝陵正韵》是明代诗人徐渭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在这部作品中,徐渭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他对于历史的感悟和自身的感慨。

从文学价值方面来看,《恭谒孝陵正韵》不仅体现了徐渭深厚的文学功底,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状况。这首诗通过对历史与个人命运的描绘,揭示了作者内心深处的情感波动和对社会现实的不满。诗中的“二百年来一老生,白头落魄到西京”表达了诗人对自身境遇的无奈以及对过往岁月的追忆。同时,诗人通过“亭长一抓终马上,桥山万岁始龙迎”这样的诗句,展示了自己对于官场生涯的失望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从艺术特色上分析,《恭谒孝陵正韵》的语言精炼且富有表现力,徐渭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象征手法来加深诗歌的意境和表达效果。例如,“疲驴狭路愁官长,破帽青衫拜孝陵”这两句,既描绘了诗人旅途中的艰辛,也暗喻了他对仕途的厌倦和对孝陵的敬仰。此外,诗中还巧妙地使用了对比手法,如将“亭长一抓终马上”和“桥山万岁始龙迎”放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反差,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从文化背景和社会意义来看,《恭谒孝陵正韵》不仅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徐渭个人经历和时代背景的反映。在当时封建社会的背景下,官员往往面临着种种束缚和困境,而徐渭通过自己的作品表达了对自由和个人价值的渴望。这首诗不仅是徐渭文学成就的一个体现,也是研究明代社会文化的重要文献。

《恭谒孝陵正韵》不仅以其深刻的情感和精湛的文学技巧在明代文学中占有一席之地,更因其蕴含的历史信息和文化价值,成为了解明代社会的重要文本。对于现代读者而言,阅读并理解徐渭的这首作品,不仅能增进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也能从中领悟到人生的哲理和时代的变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