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赠盛君时饮朝天宫道院

长安道院一牵裳,司马筵中再举觞。
柿叶学书才不短,杏花插鬓意何长。
药沈绿醑家厨酿,霜折红蕉道观房。
坐里黄冠三两辈,醉来相与说先皇。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答赠盛君时饮朝天宫道院》是明朝文学家、书画家徐渭的作品。这首诗通过对长安道院与司马筵中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友情的珍视和对生活的热爱。以下是对这首诗的分析:

  1. 作者简介
  • 徐渭(1521年-1593年),明代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戏曲家、军事家。曾担任胡宗宪幕僚,助其擒获徐海、诱汪直。胡宗宪被下狱后,徐渭在忧惧发狂之下自杀九次却不死。
  1. 诗歌原文
    长安道院一牵裳,
    司马筵中再举觞。
    柿叶学书才不短,
    杏花插鬓意何长。
    药沈绿醑家厨酿,
    霜折红蕉道观房。

  2. 诗歌赏析

  • 情感表达:《答赠盛君时饮朝天宫道院》通过细腻的笔触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情谊。诗中的“长安道院一牵裳”,用长安道院为背景,形象地描绘了诗人与友人相聚的情景;“司马筵中再举觞”则展示了宴席间的欢聚氛围。
  • 艺术手法:徐渭在这首诗中运用了丰富的象征和隐喻,如“柿叶学书才不短”和“杏花插鬓意何长”。这些意象不仅增添了诗歌的文学性,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丰富情感。
  • 文化内涵:通过对长安道院的描述,体现了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和认同。同时,诗中的自然景物也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独特见解。
  1. 创作背景
  •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与徐渭的个人经历紧密相关。他曾担任胡宗宪幕僚,助其擒获徐海、诱汪直。然而,胡宗宪被下狱后,徐渭在忧惧发狂之下自杀九次却不死。这一经历使得他在创作这首诗时,更加深刻地反思人生和友情的价值。

《答赠盛君时饮朝天宫道院》不仅是一首表达友情和生活感悟的诗歌,也是徐渭个人经历的反映。通过这首诗,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徐渭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他对友情的执着追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