茆山歌

茆山三峰瘦于削,拔地劖天起岩崿。
茆家兄弟已成仙,翩然欲下骑丹鹤。
琼宫琳宇相参差,灵芝瑞草何葳蕤。
羽衣或跨黑虎降,玉印曾获白兔窥。
可怜桑田变沧海,依旧三峰森翠霭。
山中有客久出游,孟浪不归今几载。
昨朝青鸟传云书,招邀好觅烟霞居。
白石炊香凝雪粒,黄精酿熟浮玉蛆。
飙车忽乘归兴速,茆山之歌已终曲。
殷勤为我谢茆仙,丹台许注长生箓。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茆山歌》是一首源自中国江苏省常熟市的民歌,创始时间无考但流传已久。以下是对这部文学作品的介绍:

  1. 历史背景与发展
  • 创作背景:《茆山歌》的创作可追溯到明代,其创始人可能是白茆镇的顾玉柱。顾玉柱在明嘉靖年间立有《行乐歌》碑,以山歌形式叙事。
  • 发展沿革:经过数百年的传承与演变,《茆山歌》不仅成为当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还被广泛传播和表演于国内外的各类文化活动中,如“万川杯”江浙沪二省一市吴歌大赛等。
  • 艺术特色:《茆山歌》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它涵盖了劳动歌、时政歌、节令歌、地名歌、历史传说歌以及情歌等多种类型,体现了丰富多彩的民间生活和文化传统。
  1. 文学价值与意义
  • 文化传承:《茆山歌》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它的传承和发展不仅是对过去的一种纪念,也是对未来的一种期待和守护。
  • 社会影响:通过各种形式的演出和展示,如在第17届中国西部民歌(花儿)歌会上的演出,《茆山歌》极大地促进了地方文化的对外传播和社会影响力。
  • 教育意义:《茆山歌》的歌词内容和演唱技巧都蕴含着深刻的教育和启示意义,对于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操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1. 艺术风格与流派
  • 歌曲结构:白茆山歌既有三句头、四句头的短歌,也有几十句甚至几百句的叙事长歌,展现了多样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 语言特点:由于长期流传和发展,《茆山歌》的歌词语言简练而富有韵律感,易于传唱且充满地方色彩,深受听众喜爱。
  • 演唱风格:演唱《茆山歌》通常需要具备高超的技巧和情感表达能力,能够将歌曲中的情感和故事讲述得生动感人,触动人心。
  1. 音乐特点与表现手法
  • 音调旋律:《茆山歌》的音调通常较为悠扬流畅,旋律简洁明快,易于记忆,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 节奏变化:在保持整体和谐的同时,《茆山歌》在歌词的节奏安排上灵活多变,能够根据不同的情感需要调整速度和节奏,增强表现力。
  • 演唱技巧:演唱者需要掌握好歌曲的呼吸、发声和身体语言等技巧,使演唱更加自然流畅,更能展现歌曲的内涵和韵味。

《茆山歌》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歌唱形式,它是中华民族悠久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地方的历史、文化、民俗和社会风情。《茆山歌》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不断吸纳新的元素,使其更加丰富多彩,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