壬子陆生南阳褚生滔赴试与之叙别不觉坐至夜分因作二首

齿长愧一日,经传在两生。
摄衣常共席,连茹亦同征。
夜露澄杯气,秋河澹月明。
忘言吾已久,款款见深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作品。李商隐是唐代后期的著名诗人,与杜牧齐名,世称“小李杜”。他擅长诗歌,尤其是七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在公元840年(唐文宗开成五年)秋天,李商隐赴长安应举,途中与褚生的离别之际,两人相叙别情,不觉夜已深,因此写下了这首诗。

在分析这首诗前,需要了解其内容。诗的第一、二句:“壬子陆生南阳褚生滔赴试与之叙别不觉坐至夜分因作二首”描述了作者与褚生告别的场景,并提到了自己的名字。诗中的”壬子”可能是指某个特定的日期或事件,而”南阳褚生”则表明了与褚生的关系。

第二、三句:“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则是表达了作者对褚生离别后的思念之情。这句诗中“归期未有期”反映了作者对未知未来的担忧和焦虑,同时也表达了对重逢之日的期待。

第四句:“巴山夜雨涨秋池”描绘了一幅夜晚雨景的画面,暗喻了两人离别后的孤独和无奈。通过这句诗,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对离别的痛苦和对重逢的渴望。

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李商隐在表达情感时所运用的丰富手法和深刻的意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