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峰口观三卫贡马

贡道走东胡,关门控北都。
每逢金镜节,来献玉骢驹。
酋长花当后,山川松漠纡。
天衣沾虬蟒,国马出騊駼。
乞赏孙随祖,专兵妇代夫。
珥珰珠错落,襁褓锦氍毹。
盘舞呈鞮革,侏言译象胥。
白狼回右衽,黑水作通衢。
明堂端拱日,王会正堪图。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喜峰口观三卫贡马》是明代诗人唐顺之创作的一首五言排律。该诗通过描绘三卫贡马的景象,不仅展示了明初边塞的壮丽,也体现了当时文化交流的盛况。下面将具体介绍这首诗的内容及其背后所蕴含的文化意义:

  1. 作者及背景
  • 作者简介:唐顺之,明代著名文学家、政治家,字应德,号荆川先生,常州府武进人。他在嘉靖八年会试中取得第一名,并曾协助胡宗宪讨平倭寇,以军功显赫。
  • 创作背景:这首诗作于明朝,当时正值国家安定繁荣之时,也是文化交流极为频繁的时期。诗人在游览喜峰口时,看到三卫贡马的情景,遂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描绘边疆风情和民族交流的诗篇。
  1. 诗词原文
  • 原文
    贡道走东胡,关门控北都。 每逢金镜节,来献玉骢驹。
    酋长花当后,山川松漠纡。 天衣沾虬蟒,国马出騊駼。
    乞赏孙随祖,专兵妇代夫。 珥珰珠错落,襁褓锦氍毹。
    盘舞呈鞮革,侏言译象胥。 白狼回右衽,黑水作通衢。
  • 译文
    通往东胡的贡道蜿蜒曲折,北方的关口高耸入云。 每当金镜节到来之际,都会献上珍贵的玉骢马。
    酋长们身穿绚丽服饰,身后簇拥着美丽的花朵。 山川间松树环绕,风景如诗如画。
    天衣沾满了龙蟒的色彩,国家的骏马展现出卓越的风采。
    求得赏赐的人们跟随祖先的脚步,妇女们代替男性参与战斗。
    耳环和珍珠错落有致,婴儿裹着锦绣的毯子。 舞蹈展现着传统的仪式,语言翻译者与使者交流。
    白色大狼退回到右侧的服装中,黑水成为了交通的要道。
  1. 主题分析
  • 边疆风光:诗中的“每至金镜节”描写了边疆地区盛大的节日庆典,以及人们欢庆的场景。
  • 文化交融:诗中提到的“乞赏孙随祖,专兵妇代夫”,反映了当时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 战争与和平:诗中“白狼回右衽,黑水作通衢”可能隐喻了边境的紧张局势以及和平的重要性。
  1. 艺术手法
  • 意象运用:诗人在诗中使用了大量的自然意象,如山川、花鸟、龙蟒等,这些意象增强了诗歌的画面感和感染力。
  • 对仗工整:五言排律的格式使得诗句对仗工整、节奏和谐,读来朗朗上口,给人以美的享受。
  1. 历史意义
  • 边疆治理:诗中描绘的边疆风光和民族交往场景,展现了明代对于边疆地区的重视和有效治理。
  • 文化交流:诗歌中对多元文化的描绘,反映了当时中国与外界文化交流的盛况,促进了民族间的理解和融合。
  1. 社会影响
  • 文学价值:《喜峰口观三卫贡马》作为唐顺之的代表作之一,不仅在当时受到了文人雅士的青睐,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喜峰口观三卫贡马》不仅是一首诗歌,更是一部充满历史和文化价值的文学作品。它通过对边疆风光和民族交往的描绘,展现了明代社会的繁荣景象,同时也传达了诗人对和平与文化交流的向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