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吴都督

知己功名尽,伤心叩九阍。
余光留日月,遗恨满乾坤。
湖海门生谊,荆榛国士恩。
滔滔江水阔,万里独招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哭吴都督》是明代抗清民族英雄夏完淳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不仅展示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也体现了其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怀。以下将详细探讨这首诗:

  1. 作者简介
  • 夏完淳,原名复,字存古,号小隐,又号灵首,生于明末(南明)的松江府华亭县(今上海市松江区)。作为一位民族英雄,夏完淳在明朝末年积极参与抗清活动,表现出了强烈的爱国情怀。
  1. 作品原文
  • 知己功名尽,伤心叩九阍。
  • 余光留日月,遗恨满乾坤。
  • 湖海门生谊,荆榛国士恩。
  • 滔滔江水阔,万里独招魂。
  1. 整体翻译
  • 诗人通过对“九阍”的描述表达了他对朝廷的失望和哀伤。他深感自己的才华和成就都已无法挽回,只留下深深的遗憾和无尽的哀思在心头。
  • 他用“余光”和“遗恨”来形容自己内心的痛苦和不甘,展现了其深沉的情感和强烈的爱国心。
  • “湖海门生谊,荆榛国士恩”反映了他对过去与同辈们的深厚友谊和感激之情,以及对于国家和人民的深深眷恋。
  • “滔滔江水阔,万里独招魂”表达了他孤独地站在辽阔的江边,思念着遥远的故乡和逝去的战友,内心充满了无尽的哀愁和无助。
  1. 词句注释
  • “九阍”,古代宫门,此处用以象征朝廷。
  • “荆榛”,荆棘丛生的荒地,象征着战乱后的荒凉景象。
  • “江水阔”,形容江河广阔,象征着诗人内心的宽广与深邃。
  1. 白话译文
  • 诗人通过描绘自己对朝廷失望的情绪和对过去的怀念,传达出自己内心深处的痛苦和不安。
  • 诗人用“余光”和“遗恨”来表达自己对历史事件的感慨以及对未来的担忧。
  • 通过“湖海门生谊,荆榛国士恩”等句子,诗人展现了自己与同辈之间的深厚友情和对国家人民的深深感激。
  1. 创作背景
  •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在明朝末年的社会动荡时期,当时国家正面临外敌入侵和内部叛乱的双重威胁。在这样的背景下,夏完淳以诗歌的形式表达了自己对国家的忧虑和对未来的希望。
  1. 名家点评
  • 许多学者和评论家对夏完淳的诗歌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他的诗歌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和独特的艺术价值。
  • 有的评论家指出,夏完淳的作品中蕴含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这种情感在他与其他文人的交流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1. 轶事典故
  • 夏完淳在明朝末年的抗清斗争中表现出色,成为了一名著名的民族英雄。他的诗歌中常常可以看到他对自己事业的执着追求以及对国家命运的关注。
  • 他在诗中多次提到“吴都督”,这个词汇可能指的是吴三桂,他在历史上是一位著名的将领。夏完淳可能在描述这位将领的历史事件时使用了“吴都督”一词。

《哭吴都督》不仅是夏完淳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他那个时代背景下的产物。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历史意义,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一部经典之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