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罗门引 · 春尽夜

晚鸦飞去,一枝花影送黄昏。春归不阻重门。辞却江南三月,何处梦堪温?更阶前新绿,空锁芳尘。
随风摇曳云。不须兰棹朱轮。只有梧桐枝上,留得三分。多情皓魄,怕明宵、还照旧钗痕。登楼望、柳外销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婆罗门引·春尽夜》是明代诗人夏完淳创作的一首词,这首词通过春天夜晚的景象描绘,暗含了明朝即将灭亡的深沉哀愁。夏完淳(1631年—1647年),明朝末年诗人,松江府华亭县人,明末抗清将领。夏完淳自幼聪明好学,有神童之誉。他师从陈子龙,并随父参与抗清斗争。14岁时,夏完淳随父殉难,与父亲一同英勇就义,表现出了少年英雄的气节。夏完淳以“辞却江南三月”等句子,表达了对故乡的眷恋和对逝去时间的无奈。

《婆罗门引·春尽夜》的上片主要描写了春天夜晚的景象。晚鸦飞去,留下了花影送黄昏,而春天的离去并不阻碍重门的紧闭。下片则表达了作者对于春天消逝的无奈以及对明朝命运的担忧。”辞却江南三月”暗示了对故乡的思念,而”何处梦堪温”则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孤独和无助。

夏完淳在创作此诗时,结合了个人的经历和时代背景,使得作品不仅仅是简单的景物描写,而是包含了深刻的情感和历史意义。通过对“辞却江南三月”等诗句的解读,人们可以感受到夏完淳对故乡的深深眷恋以及对明朝命运的担忧。此外,夏完淳的作品还反映了当时文人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使得《婆罗门引·春尽夜》成为了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

夏完淳的《婆罗门引·春尽夜》不仅是一首美丽的诗词作品,更是蕴含着深刻历史意义的文学作品。它不仅展现了作者的个人才华,还体现了那个时代文人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情怀。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和了解明末历史的人来说,此诗都具有极高的价值。

注解

不阻重门:即不为重门所阻。

兰棹朱轮:指游船、游车。

皓魄:指月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