谒台初发

炎天城市畏喧豗,特觅清凉谒五台。
暑溽恍从兹日去,山灵应道此人来。
驱车翠巘排空出,卷幔新花夹路开。
为语奚囊休索莫,尽教领取入诗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谒台初发》是明朝将领孙传庭创作的一首诗。下面将介绍《谒台初发》的内容:

  1. 作品背景:《谒台初发》的创作时间大约是在崇祯十五年(1642年),孙传庭担任兵部侍郎、总督陕西期间。当时,朝廷催战,孙传庭不得不草率出战。不幸的是,在陕西潼关的战斗中,他因时疫流行和粮草不足而失败,最终战死。因此诗作中流露出对战场生活的感慨和对逝去战友的怀念,具有深厚的历史内涵和情感价值。

  2. 作品原文:《谒台初发》,这首诗是一首七言古诗,全篇共有八句,每句字数大致相同,体现了古诗特有的韵律之美。《谒台初发》通过简洁有力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战乱时期士兵生活的深切体会和对战争的无奈与哀痛。

  3. 诗歌赏析:《谒台初发》不仅是对孙传庭个人经历的描述,更是对那个时代背景下普通士兵生活状态的一种反映。诗中的“山灵应道此人来”一句,不仅表现了诗人对自然和战友的敬畏之心,也反映了作者在战火纷飞中的孤独与无助。通过对自然景象和战友形象的描绘,诗人表达了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牺牲者的深深哀悼。

  4. 历史意义:作为明朝晚期的作品,《谒台初发》不仅记录了当时的社会状况,还反映了人民对于和平的渴望和对于英雄的敬仰。它的历史价值在于提供了研究明朝末年社会动荡和个人英雄主义的重要资料,同时,也展示了中国古典诗歌的独特魅力和文化内涵。

  5. 文学地位:《谒台初发》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它不仅仅是对个人命运的抒发,更是对那个时代精神面貌和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容,成为后人研究和学习的经典之作。

《谒台初发》是一首充满历史气息和人文关怀的古诗,其创作背景、原文、赏析以及历史意义都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话题。通过对这部作品的研究,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明朝晚期的社会状况以及那个时代文人的心态和情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