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乡渺不极,风雨况迷津。
自爱寻山径,何妨问野人。
潮回愁欲暮,草湿想馀春。
敢有飘零色,浮云客里身。
江上迷渡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江上迷渡》是明代诗人孙继皋创作的一首诗。
在探究这首诗之前,有必要对孙继皋的生平与创作背景有所了解。孙继皋,字以,号东山,明代著名诗人,生于1550年,逝于1610年。他不仅在文学上有卓越成就,还曾因直言进谏而得罪神宗皇帝,后因得罪权贵被致仕去职,最终赠予礼部尚书的荣誉。这些经历无疑为他的诗歌增添了几分厚重与深沉。
从诗作本身来看,《江上迷渡》是一首充满哲理和情感的佳作。诗中的“江乡渺不极,风雨况迷津”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深切思念与无奈之情,同时也暗示了人生的不确定性和旅途的艰难险阻。接下来的诗句“自爱寻山径,何妨问野人”,则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山水的喜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透露出一种超脱世俗、追求自然的精神风貌。
诗中“潮回愁欲暮,草湿想余春”一句,则描绘了一幅生动的自然画面,通过潮水的涌动与草木的颜色变化,传达出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既有对时光流逝的哀愁,也有对春天生机勃发的期盼。最后两句“敢有飘零色,浮云客里身”更是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大义相结合,表达了诗人身处乱世之中的无奈与坚持。
《江上迷渡》不仅是孙继皋个人情感与思想的抒发,也是明代文人面对时代动荡、个人命运起伏时的一种精神寄托。这首诗以其深邃的意境、丰富的情感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了中国古典诗歌宝库中的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