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中忧旱

病兼忧卒岁,旱岂为乾封。
敢望观涛起,何当抱瓮从。
支离应狗马,变化或蛟龙。
天意犹难定,东南百万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病中忧旱’是一首由明代诗人孙继皋创作的五言律诗。以下是对这首诗的介绍:

  1. 作者介绍:孙继皋,字以德,号柏潭,明常州府无锡人。他在明朝万历年间的科举考试中取得了第一名,并在官场上有过显著的成就。他不仅在政治立场上表现出坚定的态度,还因其正直的行为受到后世的赞誉。除了文学创作,孙继皋还著有《宗伯集》和《柏潭集》,体现了他在多个领域的才华和贡献。
  2. 原文节选
    病兼忧卒岁,
    旱岂为乾封。
    敢望观涛起,
    何当抱瓮从。
    支离应狗马,
    变化或蛟龙。
    天意犹难定,
    东南百万供。
  3. 作品赏析:‘病中忧旱’反映了诗人在疾病中的忧虑和对旱灾的深刻关注。诗中的“敢望观涛起”与“何当抱瓮从”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观变化的向往与对简朴生活的向往之间的矛盾。而“支离应狗马,变化或蛟龙”则揭示了自然界的多变与神秘,暗喻着社会和政治的复杂性。最后,“天意犹难定,东南百万供”则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大事的关切以及个人命运与国运紧密相连的感慨。
  4. 历史背景:孙继皋的诗歌创作受到了其时代背景的影响。明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多事之秋的时代,无论是政治上的动荡还是自然灾害的发生都对当时的文人墨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孙继皋作为一位官员和文人,他的文学作品不仅仅是个人的抒发,更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和批判。
  5. 文化意义:‘病中忧旱’不仅是一首诗歌,更是一种文化现象。它的出现,展示了明代文人面对国家大事和个人遭遇时的心态和情感。同时,它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自然现象的关注以及人们对于未来不确定性的担忧。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明代的文化和社会背景。

孙继皋的《病中忧旱》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和思考的诗歌,更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文人的思想状态。通过这首诗,可以窥见明代文人的内心世界和他们对社会、自然的看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