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日过江郎山

车度蒙茸里,侵衣树色凉。
土音闻越客,山色见江郎。
萍梗悲游子,菖蒲忆故乡。
龙舟何处竞,箫鼓断人肠。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午日过江郎山》是明代诗人徐熥的作品,属于五言律诗形式。这首诗通过对江郎山景色的描绘和对游子情怀的抒发,展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魅力。具体介绍如下:

  1. 作者简介:《午日过江郎山》由明代诗人徐熥创作。徐熥,字惟和,是明朝福建闽县人。他与弟徐炜并有才名,但徐炜以博学著称,而徐熥则以词采闻名。他的诗歌作品集名为《幔亭集》,显示了他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2. 诗词原文:《午日过江郎山》中“车度蒙茸里,侵衣树色凉”描绘了诗人在江郎山脚下行走的情景,感受到树木带来的微凉;“土音闻越客,山色见江郎”则表达了诗人在山中听见越地口音及见到江郎山秀丽的山川景色;“萍梗悲游子,菖蒲忆故乡”则是诗人对于漂泊无定的游子之悲和对故乡的深情怀念;“龙舟何处竞,箫鼓断人肠”透露出一种对热闹节日气氛的失落感,以及音乐声中断送人心情的凄凉。这些诗句整体上构建了一个既有自然景观之美,又有人文情感之深的艺术场景。
  3. 艺术成就:《午日过江郎山》作为五言律诗,以其严谨的结构、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的感情表达,展示了明代诗歌的美学追求和艺术风格。特别是其中对自然环境和人文情感的精细刻画,使得这首诗成为了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佳作。

《午日过江郎山》不仅体现了徐熥深邃的情感世界和高超的艺术技巧,也为后世研究明代文人的生活态度和审美观念提供了丰富的素材。通过这首诗,人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及其在中国历史和文化长河中的深远影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