圜丘大祀

松柏萧森倚半空,天坛高峙帝城东。
宸旒肃穆千官合,卤簿辉煌万国同。
上界清都移碧落,泰阶黄道隐晴虹。
相如莫献青鸾赋,不是祈灵太乙宫。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圜丘大祀”是中国古代一种祭祀天神的宗教仪式。具体介绍如下:

  1. 历史沿革
  • 汉代至隋唐时期:在汉高祖时期,圜丘便开始承担祭祀天地的任务,由祠官负责。后汉时期,圜丘的祭坛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为天地之位,下层分设五帝之位。隋唐时期,圜丘制度与东汉时期相似,继续作为皇帝祭天的场所。
  • 明清时期:圜丘作为祭天的重要场所,在明清两代被广泛使用。例如,每年冬至日的“大祀”祭天仪式就在此举行。
  • 民国时期的圜丘:在1925年的航拍照片中,可以看到一个四层的圆形建筑,这可能就是当时的圜丘坛。尽管后来外坛墙的修建将神路圈入坛内,原有的意义已经不复存在,但石牌坊一直保存了下来。
  • 文化大革命期间的改造:在1966年至1976年的红卫兵运动期间,圜丘坛被改造成为体育场,但这一变化并没有改变圜丘作为祭天场所的历史地位。
  1. 圜丘的结构
  • 圜丘坛是一座完整的祭祀建筑群,包括坛墙四面各开辟一座大门,东曰泰元、南曰昭亨、西曰广利、北曰成贞。这种结构体现了古代对天地四方的敬畏和尊崇。
  • 圜丘坛的南墙外曾经建有一条神路,东、西各矗立着一座石牌坊。后来随着天坛外坛墙的修建,这条神路被圈入坛内。
  1. 祭祀活动
  • 圜丘是每年冬至日“大祀”祭天之处。祈年殿则是每年正月第一个辛日“祀皇天上帝”、“为民祈谷”之处。两者都是重要的祭祀活动,分别代表了冬至和春节的祭天仪式。

“圜丘大祀”作为中国古代最重要的祭天仪式之一,不仅是对天地神明的敬仰,也是对国家治理理念的一种体现。通过了解圜丘的历史沿革、结构特点以及祭祀活动,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这一传统宗教文化现象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