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柏萧森倚半空,天坛高峙帝城东。
宸旒肃穆千官合,卤簿辉煌万国同。
上界清都移碧落,泰阶黄道隐晴虹。
相如莫献青鸾赋,不是祈灵太乙宫。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格式要求:先输出诗句,再输出译文,诗句和译文一一对应,并给必要的关键词加上注释,末尾附上赏析。”,然后根据具体的诗歌进行具体分析,注意要结合全诗的内容进行分析,最后要注意语言表达的简洁性。

“圜丘大祀”,是皇帝祭祀天地的地方。此联写圜丘,上句写其高耸入云,下句写其巍峨壮丽。

“宸旒肃穆千官合,卤簿辉煌万国同”。这两句是写天坛祭礼的盛况。这里用“宸”字来概括皇帝的威仪。皇帝在祭天的仪式上,端庄庄严,众文武百官肃立,都俯首致敬。祭礼结束后,皇帝回内宫,群臣们则纷纷离开,而只有皇帝还留在宫内,所以这两句是写天坛祭礼结束后的情景。皇帝在祭天时,仪仗队排成行列,队伍前导的仪仗手高举着旌旗,后面跟着的是各种车辆,车马前后都有侍卫人员保护。这两句就是写这些仪仗队和护驾的人。

“上界清都移碧落,泰阶黄道隐晴虹。相如莫献青鸾赋”,这三句是说天坛祭天之后,天上的星斗也随着移动了位置,太阳也隐没了光芒,好像彩虹一样。作者在这里用了比喻的手法,把皇帝比作天上的星斗,把皇帝的威严比作天上的阳光(或把皇帝比作彩虹),把皇帝的仁德比作日食,把皇帝的威仪比作月食。作者认为皇帝的仁德和威仪,能使天下的人都归顺他。

“不是祈灵太乙宫”,是作者对前一句的解释。作者认为皇帝的仁德和威仪,能使天下的人都归顺他,所以用不着去祈祷神灵。作者在这里用了一个典故,《史记·封禅书》载:“自雍门子周已下二十人,为侍祠者八人,以岁时从行,无休期日,然雍容平等,不欲以私论当否;于是天子召见金人于便坐,问以神命,神人相应,因出书,天子名山大川,通谷大都,礼祠之,如雍黄帝也,反者两日,朝奏天子,暮入御署,明日乃合祠上帝焉。有司陈币束帛,天子受之南山赤墀上,祝曰:‘某压兆民而来告,所使某子孙昧于始,为大吏,敢告祠。’雍位在西北隅,西面北上立;主者持璧秉版,西上投祝璧。雍跪受璧,拜送祝璧。”这是说雍门子周等人向神祗报告天子将到雍县举行祭祀的事。这里作者用这个典故说明天子的仁德和威仪能使天下的人都归顺他,不需要去祈祷神灵。

【答案】

“圜丘大祀”:皇帝祭祀天地的地方。

松柏萧森倚半空,天坛高峙帝城东:松柏苍翠茂盛,高耸入云;天坛巍峨壮丽,屹立在帝城的东边。

宸旒肃穆千官合,卤簿辉煌万国同:皇帝在祭天的仪式上,端庄庄严,众文武百官肃立,都俯首致敬;祭礼结束后,皇帝回内宫,群臣们则纷纷离开,而只有皇帝还留在宫内,所以这两句是写天坛祭礼结束后的情景。

上界清都移碧落,泰阶黄道隐晴虹:天坛祭天之后,天上的星斗也随着移动了位置,太阳也隐没了光芒,好像彩虹一样。

相如莫献青鸾赋:指司马相如的《大人赋》。司马相如曾在武帝面前献过这篇赋。《汉书·艺文志》载《大人赋》一卷,今亡。此处用此典故,是说不必再献这篇赋了。

不是祈灵太乙宫:作者认为皇帝的仁德和威仪,能使天下的人都归顺他,所以用不着去祈祷神灵。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