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兵部侍郎卢公

伟矣卢司马,南州第一流。
龙庭深眷顾,云路久遨游。
忽感槐南梦,真成水上沤。
孤儿何所恃,永抱蓼莪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挽兵部侍郎卢公》是一首由明代诗人夏原吉所作。以下是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作者简介
  • 夏原吉(1362年4月28日—1431年5月9日),字惟贤,又字幼昭,号月泉,汉族,松江府华亭县人,明朝大臣、文学家。他在明朝初期担任过多个重要职位,包括翰林院学士、兵部尚书等,并曾出使过安南和琉球。他的文学作品中不乏反映当时社会现状和人民疾苦的作品,其中就包括这首《挽兵部侍郎卢公》。
  1. 诗作原文
    伟矣卢司马,南州第一流。龙庭深眷顾,云路久遨游。忽感槐南梦,真成水上沤。孤儿何所恃,永抱蓼莪愁。

  2. 作品赏析

  • 夏原吉在这首诗中表达了对卢公深切的怀念和对其一生的敬仰之情。诗中的“伟矣卢司马”直接赞美了卢公的卓越才能和崇高地位。
  • 诗句“龙庭深眷顾,云路久遨游”描绘了卢公受到皇家的高度赏识和长期仕途的成功。这不仅体现了卢公的个人才华,也反映了当时政治环境的开放和进步。
  • “忽感槐南梦,真成水上沤”则表达了卢公突然离世的悲痛和哀伤。槐树常被视为高官显贵的象征,这里暗示了卢公的高升突然而神秘地结束,如同水中的泡沫一般无常。
  • “孤儿何所恃,永抱蓼莪愁”则表达了对卢公去世后留下孤儿的同情和哀悼。这里的“蓼莪”是一种植物,常用来象征孤独和悲伤,反映了诗人对卢公家族未来的担忧和同情。
  1. 写作背景
  • 该诗创作于明朝时期,具体时间为夏原吉任兵部尚书期间。当时的政治环境相对开放,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但同时也伴随着官场腐败和社会矛盾的加剧。
  • 在这首悼念诗的背后,反映了作者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深忧虑以及对官场风气的不满。通过赞美卢公的卓越成就和高尚品质,表达了对逝去英雄的敬意和对现实的批判。

通过这首诗不仅能够体会到夏原吉深厚的文学修养和高超的艺术造诣,也能够深入了解到明朝时期的社会状况及其历史背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