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祝仲山滁阳省父还番阳

伟哉太仆起名儒,一住琅琊十载馀。
苜蓿雨肥晨考牧,梧桐月白夜观书。
达尊三备人咸羡,好句多吟我不如。
珍重问安贤孝子,古来毋惜道途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赠祝仲山滁阳省父还番阳》是明代诗人夏原吉创作的一首著名七言律诗。下面将对该文学作品进行深入解析:

  1. 作者介绍
  • 夏原吉,字惟哲,江西德兴人,明太祖洪武二十三年举人。
  • 他历任户部主事、尚书等职,在永乐初年曾进尚书,主持浙西、苏、松治水事。
  • 夏原吉以能持大体著称,历事五朝,外掌度支,内预机务,卒谥忠靖。
  1. 诗歌原文与解析
  • 这首诗的原文如下:“伟哉太仆起名儒,一住琅琊十载馀。苜蓿雨肥晨考牧,梧桐月白夜观书。”。
  • “伟哉太仆”表达了对太仆(官职)的赞美,认为其能够起到名儒的作用,影响深远。
  • “一住琅琊十载馀”描绘了他在琅琊地区的生活状态,十年时间仿佛只是短暂的停留。
  • “苜蓿雨肥晨考牧”和“梧桐月白夜观书”分别描写了他早晨骑马考察牧场和夜晚读书的场景,展现了他的勤奋和学识。
  1. 文学价值
  • 作为一首七言律诗,《赠祝仲山滁阳省父还番阳》在音韵和结构上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 通过具体的景物描写和情感表达,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的情感世界和思想境界。
  • 该诗也体现了古代文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追求,具有一定的文化传承意义。

《赠祝仲山滁阳省父还番阳》不仅是一首描写田园生活的诗歌,更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不仅反映了诗人的个人生活和精神追求,也揭示了古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他们的价值观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