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溪若银汉,界此千万山。
曲折非禹凿,自成天地间。
飞奔入沧海,东流杳无还。
怒势逐滩转,一程凡几湾。
石角尽齿齿,水声复潺潺。
舟行毛发竦,易伤游子颜。
客途孰云乐,视此知险艰。
经七里龙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经七里龙》并非文学作品,而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观的诗篇。这首诗由明代诗人徐庸所作,展现了作者对七里滩这一地方景观的观察和感悟。七里滩是一处风景秀丽的地方,位于长溪之畔,周围环绕着连绵不断的山脉。
从内容上来看,诗中通过对七里滩壮丽景色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界之美的赞叹。诗句“长溪若银汉,界此千万山”形象地描绘了七里滩如银河般蜿蜒流淌的长溪和周边连绵不绝的山脉。此外,诗中还通过“怒势逐滩转,一程凡几湾”等句子,展现了七里滩水流湍急、曲折多变的特点,以及沿途的自然景观变化多姿,引人入胜。
从艺术手法上来看,《经七里龙》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夸张手法,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例如,“飞奔入沧海,东流杳无还”一句,将七里滩的河水比作奔腾入海的巨龙,既生动形象,又富有想象力。同时,诗中的“石角尽齿齿,水声复潺潺”等句子,通过对声音的描绘,进一步营造了一种宁静而深远的自然氛围。
从历史与文化价值上来看,《经七里龙》作为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作品,具有重要的文学地位。诗中不仅描绘了七里滩的自然风光,还蕴含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在古代文人墨客中,寻找山水之美以寄情抒怀是常见的主题之一,孟浩然的这首作品也不例外。它体现了古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以及对理想生活状态的追求。
《经七里龙》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观的诗篇,通过对七里滩景色的生动描写,展现了大自然的美丽与力量。它不仅是对自然美的一次赞颂,也是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一种理想化表达。通过这首诗的学习,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人对自然景观的欣赏和情感寄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