嗟来行

齐饥谷不熟,民庶俱有灾。
黔敖富家翁,设粥呼嗟来。
有士贸贸行,听此以为耻。
谢之复不食,终焉至乎死。
淮阴昔在陈,漂母哀王孙。
丈夫贵立功,小故何足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探索文学作品《嗟来行》

《嗟来行》是西汉时期戴圣编撰的《礼记·檀弓下》中的一个成语,它最初是用来描述一种带有侮辱性的施舍方式。这个成语源自战国时期齐国因大旱而出现的饥荒,黔敖作为富家子弟在街头设置食物,以“嗟来”为语言形式向饥民求助。然而,饥饿至极的贫民拒绝了这份施舍,最终饿死于街头。

《嗟来行》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历史事件记录,它还深刻地描绘了人们在极端困境下的尊严问题和人性的光辉。成语本身的意义已经超越了字面的表达,成为了对不屈不挠精神的一种赞颂,以及对道德勇气的一种肯定。它提醒人们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刻,也要保持尊严和自尊,不被任何形式的侮辱所屈服。

通过这个成语,我们可以窥见古人对于社会公正和道德伦理的重视。它反映了一个时代的价值观,同时也启示我们在现代社会中,如何面对挑战,如何在逆境中保持自我价值,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嗟来行》不仅是对过去的回顾,更是对未来的一种启示。

《嗟来行》不仅是文学作品中的瑰宝,它也是一面镜子,反映了人性深处的道德力量和社会责任感。通过对它的学习和理解,我们能更好地认识到,即使在最困难的情况下,我们也应当坚持自己的信念和尊严,这是人类最为宝贵的品质之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