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饥谷不熟,民庶俱有灾。
黔敖富家翁,设粥呼嗟来。
有士贸贸行,听此以为耻。
谢之复不食,终焉至乎死。
淮阴昔在陈,漂母哀王孙。
丈夫贵立功,小故何足论。
嗟来行
诗歌原文及注释解析
- 诗歌原文
齐饥谷不熟,民庶俱有灾。
黔敖富家翁,设粥呼嗟来。
有士贸贸行,听此以为耻。
谢之复不食,终焉至乎死。
淮阴昔在陈,漂母哀王孙。
丈夫贵立功,小故何足论。
- 译文与注释
- 齐饥谷不熟:齐国因灾害导致粮食歉收,民众生活陷入困境。
- 民庶俱有灾:由于饥荒,整个民众都遭受了灾难,生活难以为继。
- 黔敖富家翁:指一个富有的贵族黔敖。
- 设粥呼嗟来:黔敖为了救济饥饿的人,设置了粥铺并呼唤那些前来乞讨的人。
- 有士贸贸行:那些寻求帮助的行人,态度轻佻地对待黔敖的善举。
- 听此以为耻:那些行人认为黔敖的施舍是理所当然的,不值得感激。
- 谢之复不食:尽管接受了食物,但那些行人拒绝接受,最终因饥饿而死。
- 淮阴昔在陈:提及历史人物韩信的故事,韩信曾经在淮阴流浪时受到贫苦母亲的照顾。
- 漂母哀王孙:描述韩信的母亲,对韩信的关爱和牺牲精神。
- 丈夫贵立功:强调男子汉应该建立功勋,不应因小事而放弃原则。
-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齐王饥荒期间的景象,展示了社会的苦难和人性的贪婪与冷漠。诗中的“黔敖”象征着社会中的某些特权阶级,他们利用自己的地位和财富来救助他人,而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人却因为自身的贫困和傲慢而拒绝了这份恩惠。这首诗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不公和人性的弱点,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社会底层人民的同情和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