棘院中秋对月

紫盖峰头月色,凤凰院里花香。
怀人今夜千里,何处东山草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棘院中秋对月》是明代诗人唐伯元创作的一首六言诗。这首诗以简洁明了的语言,勾勒出一幅中秋夜晚的生动画面。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作者介绍:唐伯元,字仁卿,明代广东澄海(今属汕头)人。其生活年代大约在万历年间(1573-1620年),是一位有政治背景且学识渊博的官员。他在仕途上曾历任多个县的官职,并在南京担任吏部文选司郎中等职,为官清廉。
  2. 诗歌原文
    紫盖峰头月色,
    凤凰院里花香。
    怀人今夜千里,
    何处东山草堂?
  3. 诗歌赏析
  • 《棘院中秋对月》这首诗通过描绘中秋夜的景象来表达诗人内心的感受。诗中的“紫盖峰头月色”和“凤凰院里花香”分别运用了视觉与嗅觉两种感官,形象地展现了中秋时节的自然美景。而“怀人今夜千里”则表达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身处异地的孤独之感。最后两句“何处东山草堂”则是诗人对未来的迷茫与不确定,暗示了人生旅途的遥远和未知。
  • 整体上,这首诗通过自然景物和内心情感的结合,展现了中秋节的传统文化内涵和诗人的个人情感世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1. 创作背景
  • 《棘院中秋对月》的创作背景可能与诗人的生活经历和时代背景相关。作为一个有志于社会改革和政治抱负的人物,他可能在任职期间经历了许多挫折和困难,因此将个人的感慨寄托在了这首简短的诗中。
  • 诗中所蕴含的思乡之情、怀才不遇之感以及对人生命运的哲思,都反映了诗人深刻的内心世界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1. 鉴赏与评价
  • 《棘院中秋对月》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邃的思想内涵,成为了研究明代诗歌不可多得的经典之作。它不仅体现了当时文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也反映了他们面对现实困境时的无奈与挣扎。
  • 此诗的语言简练而意境深远,通过寥寥数语便营造出了一个充满诗意的中秋之夜。这种艺术表达方式在古代诗词中尤为常见,显示了诗人高超的艺术造诣。

《棘院中秋对月》是唐伯元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创作的一首反映个人情感和对时代感悟的诗歌。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鉴赏,不仅能更深入地了解明朝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状况,还能体会到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和高超的艺术成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