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戈头叹

降虏之戈舆入关,千年尚落泥沙间。
腥铁阴生紫花出,血痕半蚀朱砂斑。
惊看故物为磨洗,似见风云掌中起。
风云惨澹坑堑深,冤气浮沉铁光里。
当时挥戈期第一,一鼓能回鲁阳日。
谁知括母空上书,竟堕长陵锐头术。
遗铁尺馀人共传,四十万人谁见怜。
人骨烟消铁无恙,流传作鉴非皇天。
天下茫茫仗真宰,格斗何须血成海。
长平道上有人行,百胜秦兵岂长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长平戈头叹》是元末明初诗人乌斯道创作的文学作品,该诗描绘了秦兵败后的凄凉与悲壮。乌斯道在这首诗中通过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意象,表达了对历史事件的深刻反思和对人性的思考。

《长平戈头叹》的原文如下:降虏之戈舆入关,千年尚落泥沙间。腥铁阴生紫花出,血痕半蚀朱砂斑。惊看故物为磨洗,似见风云掌中起。风云惨澹坑堑深,冤气浮沈铁光里。当时挥戈期第一,一鼓能回鲁阳日。谁知括母空上书,竟堕长陵锐头术。遗铁尺馀人共传,四十万人谁见怜。人骨烟消铁无恙,流传作鉴非皇天。天下茫茫仗真宰,格斗何须血成海。

乌斯道通过这首诗展现了战争给人和社会带来的深远影响。诗中提到“腥铁”与“紫花”,暗示了战争的残酷和历史的无情。同时,诗人通过对“一鼓能回鲁阳日”的回忆,表达了对英勇奋战、力挽狂澜的历史英雄的怀念。然而,最终却揭示了一个残酷的现实——尽管有人曾挥戈冲锋,但终究无法改变历史的进程,这不禁让人深思历史的循环与人类的无力。

乌斯道的作品不仅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其艺术表现也极具特色。他的诗歌语言精炼而富有画面感,善于运用象征和隐喻来表达复杂的情感和哲理。如诗中的“风云”不仅代表了战争的背景,还象征着历史的变迁;而“风云惨澹坑堑深”则描绘了战争留下的深深痕迹和悲惨景象。

乌斯道的诗歌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他的作品反映了那个时代文人的思想情感以及他们对于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作为元末明初的诗人,乌斯道的作品在当时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不仅因为他的文学才华,更因为他敢于直面现实的勇气和对社会不公的深刻批判。

乌斯道的《长平戈头叹》不仅是一首充满历史感和哲思的诗歌,也是研究元明时期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本。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不仅可以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文化氛围,还可以深入理解诗人的个人情怀和思想深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