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算子 · 忆昔

忆昔约佳期,花月为盟主。共对花前月下时,幽恨从头数。
拜月月无言,问花花不语。月转阑干花卸枝,双泪多于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卜算子·忆昔》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词。该作品通过细腻的笔触,将诗人对于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往昔美好记忆的怀念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从创作背景来看。《卜算子·忆昔》创作于苏轼离开杭州后的某个时刻,他身处江南,心中常怀对成都故土的思念。苏轼曾在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被召回京任职,但因与王安石变法意见不合而再次被派往杭州任通判。这种政治上的失意以及地理上的迁移,使得他对于曾经的繁华不再,而只能在异地寻觅那已逝的时光和往日的情谊,从而激发了这首词的创作灵感。

从艺术特色分析。苏轼的词风以豪放著称,但在《卜算子·忆昔》中,他巧妙地运用了温婉的笔触,表达了深沉的情感。在词中,“蜀客”自称为“蜀”,暗示了他与四川的深厚联系,同时也表明自己现在居住在江南。这种地域的变化不仅反映了苏轼人生轨迹的巨大转折,也体现了他对过去与现在的深刻反思。

从情感内涵上讲,苏轼通过对西湖美景的回忆,抒发了自己对友情和爱情的感怀。西湖不仅是自然风光的胜地,也是文人墨客聚集之地。苏轼在这里与旧友重逢,共同赏月饮酒,享受着难得的闲适时光。然而,岁月无情,物是人非,昔日的欢声笑语已成追忆。这种对美好过往的追念与现实的无奈,构成了词中最为触动人心的部分。

从文化价值上看,《卜算子·忆昔》作为苏东坡的经典之作,不仅体现了苏轼个人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而且也是宋代词坛的重要代表之一。宋代词的发展,尤其是苏轼词作的影响,展现了宋代文人对生活态度的独到见解和文化精神的独特追求。

《卜算子·忆昔》以其深刻的情感表达、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丰富的文化底蕴,成为了宋代词作中的一颗璀璨明珠。通过对这首词的学习与鉴赏,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宋代文学的魅力及其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