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曾长石太史

天禄归来且道装,高斋八九瞰潇湘。
花前白恰新云气,枕底青山旧日光。
竹影侵溪朝洗研,柳梢披雨夜焚香。
故应禅味如盐水,宿世曾为青草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寄曾长石太史》是明代诗人袁宏道创作的一首古诗。这首诗展现了袁宏道对自然景观的热爱以及他对友人的深情怀念,通过细腻的描述和丰富的意象传达了作者的情感世界。以下是关于这首诗的具体介绍:

  1. 作者介绍
  • 袁宏道(1568~1610)明代文学家,字中郎,又字无学,号石公,又号六休。他出生于荆州公安(今属湖北公安),籍贯为江苏南京。
  • 袁宏道的文学成就非常突出,他的诗歌、散文、小说等作品都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他的作品风格独特,富有个性,深受后世文人的喜爱和传颂。
  1. 诗歌原文
    天禄归来且道装,高斋八九瞰潇湘。
    花前白恰新云气,枕底青山旧日光。
    竹影侵溪朝洗研,柳梢披雨夜焚香。

  2. 诗歌赏析

  • 意境描绘:诗中的“高斋八九瞰潇湘”展现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画面,诗人通过俯瞰潇湘,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向往。“花前白恰新云气,枕底青山旧日光”则进一步通过对比色彩和光影的变化,增强了画面的层次感和美感。
  • 情感表达:整首诗洋溢着对友人的深切怀念。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将自己的感情融入其中,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诗中的“竹影侵溪朝洗研,柳梢披雨夜焚香”更是直接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以及在特定情景下的感慨与寄托。
  1. 创作背景
  • 《寄曾长石太史》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具有一定的历史和文化意义。当时,袁宏道正处于人生的重要阶段,他的许多文学作品都是在这一时期创作的。
  • 这首诗也可能受到了当时的社会环境和个人经历的影响。诗中的自然景观和对友人的思念都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这也是古代文人作品中常见的主题之一。
  1. 文学价值
  • 《寄曾长石太史》不仅是一首描写自然美景的诗歌,也是一首蕴含深厚情感的作品。它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自然的热爱。
  • 从艺术角度来看,这首诗的结构清晰,语言优美,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同时,诗中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使得诗歌更加生动活泼,富有表现力。

《寄曾长石太史》是袁宏道的一首具有很高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的诗歌。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不仅可以欣赏到诗人优美的文字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还可以深入理解古代文人的生活情感和思想观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