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端门楼

端门峙前朝,峨峨侵云端。
班趋切瞻向,可望不可攀。
首夏当扫除,白日开重关。
我来候纶音,咫尺迩天颜。
言从荐绅徒,登跻纵奇观。
崇墉一以陟,窈窕循朱栏。
举手摩青霄,此身若飞翰。
左窥閟宫严,右览皇社宽。
圜丘屹南郊,城阙连西山。
俯瞰十二衢,车马填阓阛。
吁嗟皇居壮,亿载磐石安。
愿言崇令德,念哉帝业艰。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登端门楼》是明代诗人陈履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这首诗通过描绘端门的雄伟和宏伟景象,反映了古代皇城建筑的壮丽与皇帝出巡、祭祀时的庄严场景。以下是对这首诗的具体介绍:

  1. 作者及创作背景
  • 作者生平:陈履,字德基,广东东莞人,明代诗人,隆庆五年进士,历任多个地方官职,晚年以吟咏为乐。
  • 创作背景:《登端门楼》创作于明代,当时北京城的建筑规模宏大且具有重要地位。诗中描写的端门作为紫禁城的正门之一,承载着皇权的威严和历史的厚重,因此成为诗人表达敬畏之情和颂扬之意的对象。
  1. 诗句解析
  • “端门峙前朝”:这句描述了端门屹立在皇宫之前,巍峨壮观的景象,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感。
  • “峨峨侵云端”:进一步强调端门的高大与雄伟,仿佛直插云端,令人望而生畏。
  • “班趋切瞻向,可望不可攀”:展现了人们对于端门的敬仰之情,虽然可以远远观望,但无法真正走近。
  • “首夏当扫除,白日开重关”:暗示了端门在夏日的清晨会打开迎接太阳,象征着新的开始与希望。
  • “我来候纶音,咫尺迩天颜”:表达了诗人期待能听到皇帝的消息,并希望能近观天颜,即皇帝的面庞。
  • “此身若飞翰”:诗人将自己比作飞翔的羽毛,意味着其心随皇帝而去,充满向往之情。
  • “左窥閟宫严,右览皇社宽”:描述了从端门两侧望去,看到的是肃穆的皇宫和广阔的皇土,展现出皇家的庄严和辽阔。
  • “圜丘屹南郊,城阙连西山”:进一步强调了端门周边的自然景观和城市轮廓,增添了诗意的画卷感。
  • “吁嗟皇居壮,亿载磐石安”:表达了对皇城坚固不移和岁月长存的赞美。
  • “愿言崇令德,念哉帝业艰”:诗人在此寄寓了对统治者德行的祝愿和对帝王事业艰辛的感慨。
  1. 文化与历史价值
  • 象征意义:《登端门楼》不仅是一首描写皇城建筑的诗歌,更蕴含了深厚的文化意义。端门作为紫禁城的正门,代表了皇权的象征,而诗中对它的描写也反映了古人对于权力、秩序和国家稳定的尊崇。
  • 历史见证:通过对端门的描述,读者可以感受到明代皇城的宏伟和当时的社会风貌。这种文学形式成为了记录历史和传承文化的重要方式。
  1. 艺术手法与风格特点
  • 形象生动:诗人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形容词,如“峨峨”、“侵云端”,使得端门的形象跃然纸上,生动而具体。
  • 情感深沉:诗中充满了对于皇帝的敬仰和对于皇城的热爱,情感深沉而细腻。
  • 结构严谨:诗歌结构完整,层次分明,通过有序的排列展现了端门的雄伟和诗人内心的感受。
  1. 文学影响与评价
  • 影响范围:该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被后人传诵,成为了中国古代诗歌中的佳作。
  • 学术评价:学术界普遍认为这首诗在表现技巧上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尤其是诗人如何将个人情感与国家大事相结合的表达方式值得学习和借鉴。

《登端门楼》不仅在文学上有其独特的价值,同时也反映了明代的社会风貌和历史文化。这首诗以其精湛的艺术技巧、深刻的内涵以及对皇权的崇高敬仰,成为了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