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知春十九,去日总堪思。
欲问无穷意,方当未足时。
可怜枝上语,犹向谷中迷。
错认烟风浅,频呼细雨吹。
春未足应有馀春鸟啼何事
介绍
春未足应有馀春鸟啼何事’是明末清初诗人郭之奇的一首作品,表达了对春天短暂与生命脆弱的感慨。这首诗描绘了春天的美景与生机勃勃的景象,同时借由春鸟的啼叫,反映了诗人对于生命无常和美好时光易逝的感慨。下面是对该诗的具体介绍:
作者背景:郭之奇(约1605年-1684年),字仲文,号寒山子、石门老人等,江苏泰兴人。他是明末清初的著名诗人,以诗歌创作著称。他的诗作多反映社会现实,表达对时代变迁和个人命运的感慨。其诗作风格独特,情感真挚,深受后人赞誉。郭之奇的生活经历复杂多变,曾历经战乱与政治动荡,这可能也影响了他的创作主题和风格。他的诗作中常蕴含着对历史变迁的反思以及对个人境遇的感慨,这使得他的诗歌具有深刻的历史感和社会责任感。
诗歌原文: 春未足应有馀春鸟啼何事亦知春十九去日总堪思欲问无穷意方当未足时可怜枝上语犹向谷中迷错认烟风浅频呼细雨吹。
诗歌赏析:《春未足应有馀春鸟啼何事》是一首描写春天景色的短篇抒情诗。诗中“春未足”表达了春天虽然已到来,但似乎还不足以填满人们内心所有的期待和渴望。春天的到来本应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但诗人却觉得春天的短暂和不完整让人感到遗憾。“春鸟啼何事”则是通过春鸟的啼叫声来表达春天的短暂和生命的脆弱。春鸟的鸣叫仿佛在诉说着春天的逝去,同时也象征着生命的流逝和岁月的更迭。“亦知春十九,去日总堪思”这句表达了诗人对春天到来的欣喜和对即将逝去的美好时光的深深怀念。“欲问无穷意,方当未足时。”这句话则揭示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纠结。他既想追求更多的未知和意义,又觉得目前所感受到的美好已经足够,因此无法继续向前探索。这种心态使得诗人陷入了一种深深的困惑和挣扎之中。“可怜枝上语,犹向谷中迷”则形象地描绘了春天景色的美丽与变幻无常。春鸟在树枝上的鸣叫仿佛是在向人们诉说着春天的离去和生命的无常。而“错认烟风浅,频呼细雨吹”则进一步强调了春天的短暂和不稳定性。春风吹拂过轻柔的烟雾和细雨,仿佛是在提醒人们春天虽然美丽却也是稍纵即逝的。这些诗句共同构成了一幅生动的画面,展现了诗人对春天的独特感受和深刻理解。
《春未足应有馀春鸟啼何事》是一首充满哲理和情感的诗歌,它不仅展现了春天的美丽,也表达了诗人对生命、时间和自然的深刻思考。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人的情感世界和他们对于自然现象的独特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