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邑道中见易水愤胡马之污清流也

萧萧易水表前名,叹息荆卿事未成。
壮士秦廷空浪死,衣冠是日仅偷生。
膻尘遂染寒风色,茄管宁知变徵声。
最下流头经马饮,春来岸草尚欹倾。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雄邑道中见易水愤胡马之污清流也》是明代诗人郭之奇所作。下面将详细探讨这首诗的文学价值和历史背景:

  1. 作者简介
  • 郭之奇(1487—1530),明代文学家、戏曲家,字少白,号玉堂,又号青溪,江西临川人。他与汤显祖并称为“临川二圣”,是明代文学的重要人物。
  1. 诗作原文及解析
  • 萧萧易水表前名,叹息荆卿事未成:易水作为战国时期燕国太子丹逃亡途中洗耳之所,其悲壮的历史故事为后世文人所传颂。诗人在这里感叹荆轲刺秦的壮烈事迹未能实现,流露出对历史的深刻感慨。
  • 壮士秦廷空浪死,衣冠是日仅偷生:这里的“壮士”指的是荆轲,他在秦廷上虽然英勇,却最终未能成功刺杀秦王,只能以身殉国。而“衣冠是日仅偷生”则是指那些没有壮举却得以生存的人,暗示着英雄与懦夫的不同命运。
  • 膻尘遂染寒风色,茄管宁知变徵声:这句诗描绘了胡马带来的膻腥污染了清新的河流,象征着战乱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负面影响。同时,“茄管宁知变徵声”表达了诗人对音乐之美的珍视,即便在乱世之中,艺术仍能保持其独特的韵味。
  • 最下流头经马饮,春来岸草尚欹倾:诗人在描述经过一个被战马饮水的地方时,提到岸边的草被搅得东倒西歪,反映出战争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通过对《雄邑道中见易水愤胡马之污清流也》的分析,可以看到郭之奇不仅以其深邃的思想感情和精湛的艺术手法,还通过细腻的语言描绘展现了一幅幅生动的历史画卷。这首诗不仅是明代诗歌创作的典范之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瑰宝的一部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