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西夜坐

萧萧风雨满关河,酒尽西楼听雁过。
莫怪行人白头尽,异乡秋色不胜多。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淮西夜坐》是明代诗人袁凯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表达了诗人对离乡别井之苦和对岁月流转的感慨。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的内容、作者、创作背景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1. 作品简介
  • 作者介绍:袁凯(1316-?),字景文,号海叟,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区)人。他曾任职监察御史,因事被朱元璋所不满而伪为疯癫,后以病免职回家。
  • 作品原文:《淮西夜坐》萧萧风雨满关河,酒尽西楼听雁过。莫怪行人头尽白,异乡秋色不胜多。
  • 主题表达:诗中描绘了淮西夜晚的场景,通过风雨、酒、行人和秋色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离乡异土的情感以及岁月流逝带来的变迁和感慨。
  1. 文学价值和影响
  • 艺术手法:这首诗运用了典型的中国古典诗歌技巧,如意象的运用和情景交融,使得整首诗既有画面感也有情感的深度。
  • 思想内涵: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寂寞以及对故乡的深深依恋。
  • 文学史地位:作为明代诗歌的代表,《淮西夜坐》在文学史上有其独特的地位。《白燕》一诗使袁凯声名大噪,他的作品展现了明初诗歌的特色,影响了后来许多诗人的写作方式。
  1. 历史背景与文化意义
  • 历史背景:袁凯在明朝初期的政治生涯中经历了多次起伏,包括因事被诬陷为“伪证”,最终伪装疯癫得以免职。他的一生充满波折,反映了明初社会的动荡不安和政治斗争的残酷性。
  • 文化意义:《淮西夜坐》不仅作为一首诗歌流传于世,也承载了深厚的历史文化意义。它表现了诗人对于人生无常和时光流逝的感受,同时也体现了明代文人面对社会变迁时的复杂心理和生活态度。

《淮西夜坐》不仅是明代诗歌中的佳作,也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份珍贵遗产。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和研究,不仅可以领略到古代诗歌的魅力,还可以深入理解那个时代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状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