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题梁伯遐溪山真隐

缓步青藜杖,行吟白雪歌。
开轩烟树渺,入座暮云多。
煮石频看鼎,贪棋欲烂柯。
桃源如可问,吾且一相过。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寄题梁伯遐溪山真隐》是明代诗人陈堂的一首五言律诗,该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隐居生活的喜爱。以下是这首诗的介绍:

  1. 作者简介
  • 陈堂,字明佐,南海人,明穆宗隆庆二年(一五六八)进士,授严州司理,后因直言进谏得罪权臣张居正而被贬归乡。后复起用,历任广西佥事、光禄寺少卿、南京尚宝司卿。晚年致力于著述,有《朱明洞稿》及《湘南》、《皇华》、《南归》诸集。
  1. 诗歌原文
    缓步青藜杖,行吟白雪歌。开轩烟树渺,入座暮云多。煮石频看鼎,贪棋欲烂柯。桃源如可问,吾且一相过。

  2. 诗歌赏析

  • 意境描绘:诗中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山水画面,通过“缓步”、“行吟”等动作,展现了诗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 情感表达:诗人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通过“煮石”、“贪棋”等细节描写,展示了诗人对日常生活的兴趣和乐趣。
  • 哲理思考:诗中的“桃源如可问,吾且一相过”,表达了诗人对于理想生活状态的追求,以及对于远离尘世纷扰、追求内心平静生活的向往。
  1. 创作背景
  •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诗人被贬回乡的经历有关,也可能是在归隐期间创作的。
  1. 艺术特色
  • 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写,传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悟和对自然的热爱。

《寄题梁伯遐溪山真隐》不仅仅是一首简单的诗歌,它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刻的哲理思考。这首诗不仅展示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也反映了明代文人的精神风貌和文化追求。这首诗不仅是文学艺术作品,也是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后人深入研究和传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