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匡庐山

匡庐万仞出芙蓉,犹似岧峣泰华峰。
古刹有碑苍藓合,天池无路白云封。
空闻缥缈仙踪远,岂为登临野兴慵。
愿得他年禽庆约,扶筇采药日相从。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望匡庐山》是明代诗人陈堂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以下是这首诗的具体内容:

  1. 诗歌原文
    匡庐万仞出芙蓉,犹似岧峣泰华山。
    古刹有碑苍藓合,天池无路白云封。
    空闻缥缈仙踪远,岂为登临野兴慵。
    愿得他年禽庆约,扶筇采
  2. 诗歌赏析
  • 自然景观描绘:陈堂的这首诗通过对匡庐山的描写,展现了庐山的自然风貌。首句“匡庐万仞出芙蓉”,形容庐山山势高峻,如同芙蓉花般美丽。次句“犹似岧峣泰华峰”,则进一步强调了其险要与秀美,让人联想到泰山之巍峨。这两句通过对比,突出了匡庐山的壮丽与奇特。
  • 历史与文化的融合:诗中的“古刹有碑苍藓合”和“天池无路白云封”,反映了古人对庐山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宗教情感。古刹的存在以及云雾缭绕的天池,都让读者感受到一种超脱尘世的氛围。而这种氛围也反映出庐山不仅是一座自然山峰,更是一处充满人文气息的地方。
  • 艺术手法运用:在这首诗中,陈堂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来增强诗歌的表现力。例如,通过使用国画中的“滃”技法,以淡淡的水墨渲染出烟雾迷蒙的云水,使庐山的景象更加扑朔迷离。这种表现手法使得读者能够在视觉上感受到诗意般的山水画面,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1. 文学价值
  • 文化内涵丰富:庐山不仅自然风光绮丽,还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自陶渊明以来,许多文人墨客都曾在此留下足迹,他们的作品如李白的《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等,不仅展示了庐山的自然美景,也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赞美。这些文学作品为庐山增添了更多的文化色彩,使其成为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 艺术创作典范:在古代文学中,庐山因其独特的地理和文化魅力而被频繁提及。从唐代钱起的《江行望匡庐》到宋代苏轼的《题西林壁》,再到现代的现代诗词创作,庐山都成为了许多文人墨客抒发情感、表达志趣的重要载体。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不同时代的人们对庐山的审美追求,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和艺术创作的灵感源泉。

《望匡庐山》是一首集自然美、文化意蕴于一体的古典诗词。它不仅展现了庐山的自然风貌,还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的崇拜和向往,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学特别是山水诗的重要文本。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