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灯继晷

白驹穿隙去骎骎,几点青灯竞寸阴。
泰宇光中星耿耿,唔咿声里夜沉沉。
匡衡壁破通昏晓,车胤萤飞映古今。
展卷坐来高著目,分明照见圣贤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书灯继晷》是明代诗人陈繗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

在探讨文学作品时,我们往往不仅仅停留在对作品本身的了解上,而是试图从更广阔的角度去理解其背后蕴含的意义和价值。《书灯继晷》便是这样一首能够激发人们深思的佳作。这首诗不仅是陈繗个人艺术才华的展现,更是明代社会文化背景的缩影。下面将围绕《书灯继晷》的各个方面进行深入的阐述:

  1. 作者背景:《书灯继晷》的作者是陈繗,他出生于琼山(今海口市),是明朝时期的一位进士及翰林院检讨。陈繗的仕途并非一帆风顺,他曾在科举考试中落第,但最终凭借自己的努力,在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被选拔为翰林院检讨。这样的经历让他的人生充满了波折与坚持,这也反映在他的诗歌创作中。

  2. 诗歌原文:白驹穿隙去骎骎,几点青灯竞寸阴。泰宇光中星耿耿,唔咿声里夜沉沉。匡衡壁破通昏晓,车胤萤飞映古今。展卷坐来高著目,分明照见圣贤心。这首诗的原文简洁而富有韵味,通过对夜晚读书场景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于知识和文化的执着追求以及对于古代圣贤的敬仰之情。

  3. 诗歌注释:除了基本的文学赏析,《书灯继晷》还提供了详细的注释、译文以及背景介绍。这些内容不仅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也使得这部作品的研究和教学变得更加便捷。例如,注释中提到“匡衡”,即东汉著名学者匡衡,以凿壁引邻火而夜读的故事广为人知;“车胤”则是晋代著名的学者,因囊萤映雪的故事而名扬四海。这些典故不仅丰富了诗歌的文化内涵,也加深了读者对古人学习精神的理解。

  4. 主题思想:在深入探讨《书灯继晷》的主题思想时,可以发现这首诗不仅仅是对古代学问家刻苦攻读的描述,更是对知识与智慧的追求的赞颂。诗人通过描绘深夜苦读的场景,表达了对知识渴望和对真理探索的坚定信念。这种精神在今天仍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启示作用,鼓励着人们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依然保持对知识的尊重和对学习的执着。

《书灯继晷》不仅是陈繗个人艺术成就的代表,也是明代社会文化的一个缩影。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入阅读与分析,可以更加全面地理解中国古代文人的精神世界和文化遗产。无论是对于历史爱好者还是文学研究者而言,这首作品都是一份宝贵的资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