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二守祷雨有应

调燮炎荒属郡君,亢阳那复烈如焚。
直将人道回天道,便挽晴云作雨云。
万井恩波春浩荡,一方生意日氤氲。
晓来见说东南亩,次第深耕次第耘。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上二守祷雨有应》是明代诗人陈繗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表达了对自然现象的观察以及对于政治、社会现象的思考和评论。以下是关于这首诗的一些介绍:

  1. 诗歌原文及背景
  • 作者:陈繗,明代琼山人,明孝宗弘治六年(1493年)进士,曾任翰林院检讨。其诗作多反映当时的政治和社会状况。
  • 创作年代:该诗可能是在明代中后期,一个相对和平与繁荣的时代背景下创作的。
  • 主题思想:诗中通过对自然现象的描写,隐喻了对社会现象的批评和反思。如“士民皞皞依时泰”反映了当时社会安定和人民生活的和谐。
  1. 诗歌内容分析
  • 自然景象的描述:“春风五马正巡行”,春天的风带来了生机和活力。“洗翻南极旱旸精”,春风吹散了寒冬,带来雨水,滋润大地。“士民皞皞依时泰”,百姓安居乐业,社会呈现出一片祥和的景象。
  • 对政治、社会现象的反思:诗人通过描述自然景观,表达了对社会政治、经济状况的关注。如“试问此工天不语”,诗人询问天道为何如此沉默,暗示了对当时政治状况的不满和疑惑。最后一句“不归太守更谁评”则表达了对官员无能或腐败的讽刺和批评。
  1. 诗歌的艺术特色
  • 意象的运用:“春风”、“北方生活水”、“南极旱旸精”等意象生动形象地描绘了自然界的现象,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 对比手法的运用:通过对自然与社会的对比,诗人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忧虑。
  • 情感的抒发:诗人以自然景观为载体,抒发了对社会现状的不满和对未来的期望。

《上二守祷雨有应》不仅是一首诗歌,更是一幅反映当时社会风貌、表达诗人情感的画卷。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对社会现实的反思,诗人展现了他对时代的深刻理解和个人的思想情感。这首诗不仅具有艺术价值,也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值得深入探讨和研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