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陶公壮哉亭

新亭开石窟,远势借昆仑。
天地双眸迥,沧溟一口吞。
公来席不暖,士死庙长存。
忆昔干戈际,南征万马奔。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登陶公壮哉亭》是明代诗人陈献章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下面将具体探讨这首诗的内容与背景,以及它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登陶公壮哉亭》是明朝时期的作品,其作者陈献章,字公甫,号石斋,出生于广东新会白沙里,被后世尊称为“白沙先生”。他不仅是文学家,同时也是一位理学大家。早年,陈献章师从吴与弼深入学习程朱理学,但多次科举考试未果后选择闭门研究。他创建了一座名为“阳春”的台,终日静坐其间,足不出阈,这一行为体现了他对学问的极致追求和对内心世界的深刻体察。

《登陶公壮哉亭》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在他闭关读书期间。通过这首诗,陈献章不仅表达了自己对自然美景的赞赏,还反映了他对人生哲学的思考。诗歌中的“新亭开石窟,远势借昆仑”形象地描绘了亭子的宏伟与壮观,而“天地双眸迥,沧溟一口吞”则展示了诗人宽广的视野和宏大的气魄。在最后两句中,“公来席不暖,士死庙长存”,表达了诗人对于先贤事迹的怀念以及对士人精神的赞颂。

从文学的角度来看,《登陶公壮哉亭》是一首具有很高艺术成就的诗。它语言简练而富有哲理,通过对景物的生动描写,抒发了诗人的感慨和志向。整首诗的结构严谨,韵律和谐,充分展现了古典诗歌的魅力。作为一首五言律诗,它遵循了古代诗歌的基本格式和声律要求,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和高超的艺术技巧。此外,这首诗也蕴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通过对古亭、自然风光的描述及其背后的故事,读者可以领略到明代的文化风貌和历史变迁。

《登陶公壮哉亭》不仅是陈献章个人文学成就的象征,也是明代文化的一个缩影。通过这首诗,不仅可以了解到明代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色,还可以感受到作者深邃的思想情感和崇高的人生理想。在现代,这首诗依然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和审美价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