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冕来游白沙至仰船江遇石尤风舟覆

中流几覆程夫子,何况白沙门下人。
贤辈何曾负天道,老夫正自怪江神。
仁义几回惊阔论,利名何处不通津。
只应归拜庭闱日,弃置艰难不肯陈。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陈冕来游白沙至仰船江遇石尤风舟覆》是明代陈献章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反映了作者在旅途中的见闻和感慨。以下是对该作品的具体介绍:

  1. 创作背景
  • 作者简介:陈献章(1428-1500),字公甫,号石斋,广东新会白沙里人,世称白沙先生。他早年师从吴与弼,学习程朱理学,多次参加会试未中,于是闭门读书数年,并筑台名为“阳春”,静坐其中,足不出户。他的著作被后人汇编为《白沙子全集》,在历史上有较高的评价。
  • 作品创作时间:该诗的创作时间不详,只知道它是在作者游历到白沙至仰船江途中所感而作。
  1. 诗歌内容
  • 对当时社会现实的反思:诗中通过对比贤者和自己的处境,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现实的看法。诗人认为贤者并未辜负天理,但自己则常常被江神所惊扰。这种对比反映了诗人对社会现状的不满和对理想人格的追求。
  • 对儒家思想的坚持:诗人在诗中多次提及仁义,认为这些是治国安民的根本,而利名则难以通行于四海。这表明诗人对儒家思想的坚定信仰,同时也体现了他对个人品德修养的重视。
  1. 诗歌艺术特点
  • 用典丰富:在这首诗中,诗人运用了大量典故和成语,如“中流几覆”,“仁义几回惊阔论”等,使诗歌更加富有文化内涵和深度。这些典故不仅增加了诗歌的艺术性,也使得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诗人的思想和情感。
  • 意象鲜明:诗人通过对山水、人物、事件的描写,塑造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例如,诗中提到的“贤辈何曾负天道,老夫正自怪江神”等句子,都描绘了诗人自己的情感和思考,使得诗歌更具感染力。
  1. 历史影响
  • 文学地位:作为明代的重要文学作品之一,这首诗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不仅是陈献章诗歌创作的代表作,也是明代诗歌的代表作品之一。
  • 后世评价:虽然关于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及作者生平的记载不多,但它在历史上的评价仍然很高。许多学者和评论家认为,这首诗语言精炼,意境深远,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陈冕来游白沙至仰船江遇石尤风舟覆》不仅是陈献章诗歌创作中的佳作,也是研究明代文学和文化的重要文献。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入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明代文人的思想观念和生活状态,以及他们对社会责任和道德理想的追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