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少保诚庵朱公归葬郴阳适会宪长陶公遣生员陈谏偕景旸往祭其墓遂并以公意作诗赠之

铭旌前日别金台,故吏门生安在哉。
黄叶孤村荆桂老,青山连骑越香来。
人思旧德闻吹笛,鸟避新阡下啄苔。
欲了平生功德状,到时须打墓碑回。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这句话出自《祭文》,是明代文学家宋濂为太子少保、诚庵朱公的归葬所写的祭文。

朱公,即明朝初期著名的政治家、哲学家王阳明,字伯阳,号阳明,后世尊称他为“阳明先生”。朱公在明初辅佐太祖和成祖两朝,对国家有重大贡献,尤其在军事和哲学方面有着深远的影响。他的学说被称为“心学”,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和内心的实践,对后世影响极大。

陈谏,即陈献章,字公甫,号白沙,明朝中期杰出的哲学家,其学问深受王守仁(王艮)的影响,并发展出自己的理论体系——“白沙学派”,对明朝后期的学术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景旸则是陈献章的门生,后来成为一位学者。

这段文字中提及的“宪长陶公”指的是明朝时期的另一位政治人物——李侃,字陶然,号宪长,他在任期间也对文化教育有诸多贡献。

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它描述的是朱公逝世后,陈献章等人前往其墓地祭拜的场景,并被要求赋诗赠与。这是一次文人之间的交流互动,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儒家文化的尊崇和尊重先贤的传统美德。

这段文字体现了明代时期文人之间深厚的友情和学术交流,以及他们对儒家思想的传承和发展的贡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