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逢永水松

此物宜乡国,寒泉不待盟。
蟠生即涧底,天籁信涛声。
风雨龙鳞见,阴森鱼甲明。
抱香知可爱,岂是众人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和逢永水松》是明代诗人陈子壮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以下是对该文学作品的详细介绍:

  1. 作品原文
    此物宜乡国,寒泉不待盟。
    蟠生即涧底,天籁信涛声。
    风雨龙鳞见,阴森鱼甲明。
    抱香知可爱,岂是众人情。

  2. 作者介绍

  • 陈子壮:陈子壮(1589年4月15日—1646年3月15日),字集生,号秋涛,广东南海人,明末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他在崇祯朝担任过礼部尚书等职,但未及任职即遭贬。南明弘光帝即位后,陈子壮曾受重用,后因其反对南明朝廷而遭到追捕。最终在南京被俘,后因兵败被杀。
  1. 诗歌解析
  • 诗句解读:“此物宜乡国”表达了这首诗歌的主题——家乡的美好与和谐。这里的“乡国”指的是诗人心中的故乡或者祖国,表达了他对家乡深深的眷恋和对国家的热爱。“寒泉不待盟”则暗示着诗人对于家乡的深厚情感,如同清澈的泉水无需誓言即可证明其存在。
  • 意象运用:整首诗中,“蟠生即涧底”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画面,诗人将自己比作生长于山涧的植物,与自然融为一体。“天籁信涛声”通过声音传达了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妙。“风雨龙鳞见,阴森鱼甲明”则通过自然景观的变幻莫测,展现了生命的顽强与美丽。
  • 情感表达:“抱香知可爱,岂是众人情”表达了一种独特的审美情趣,诗人认为只有那些能够感受到并珍惜这种美好的人才能真正理解诗中的意境。这里的“抱香”可能指诗人本人,而“可爱”则是他对家乡美景的独特评价。

《和逢永水松》不仅是陈子壮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瑰宝。通过对其深入的研究和赏析,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诗歌的魅力,还可以从中汲取到生活的智慧和精神的力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