酌郑太史于东皋

竹坞亭亭任客看,槛前烟水泛清澜。
风流本自山灵合,天地真从我法宽。
舞鹤一双形共影,梅花三百暖兼寒。
不教细拨琵琶语,潦倒高阳又整冠。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酌郑太史于东皋》是明代诗人陈子壮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酌郑太史于东皋》,这不仅仅是一首诗,它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意义和时代背景。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作者简介:陈子壮,字集生,号秋涛,生于明朝末年。他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其作品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也展示了个人的思想情感。在政治动荡的年代,他的诗歌常常充满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个人命运的感慨。

  2. 诗词原文:《酌郑太史于东皋》原文如下:竹坞亭亭任客看,槛前烟水泛清澜。风流本自山灵合,天地真从我法宽。舞鹤一双形共影,梅花三百暖兼寒。不教细拨琵琶语,潦倒高阳又整冠。

  3. 诗句解析:首句“竹坞亭亭任客看”,描绘了一个宁静的自然景象,竹坞中的亭台楼阁似乎在欢迎远道而来的客人。次句“槛前烟水泛清澜”,进一步通过烟波浩渺的水面上泛起的涟漪,展现了江南特有的水乡风光。第三句“风流本自山灵合”,表达了作者对山水之间和谐共生的赞赏。第四句“天地真从我法宽”,则抒发了诗人对自然法则的理解与尊重。最后三句“舞鹤一双形共影,梅花三百暖兼寒”,用鹤舞和梅香作为意象,既表现了自然的美,也暗示了人生的无常。尾联“不教细拨琵琶语,潦倒高阳又整冠”则表达了一种超脱世俗、回归本真的心态。

  4. 创作背景:陈子壮生活在一个多变的时代,明朝末年的政治腐败和社会动荡使得许多文人都感到前途未卜。这首诗可能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反映了他对现实生活的无奈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通过对《酌郑太史于东皋》的详细介绍以及对其创作背景和诗人生平的了解,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这首诗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这不仅是对古人智慧的致敬,也是对现代社会的一种反思和启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