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识江湖恋阙情,碧山随意贮蓬瀛。
虚疑江上芦人避,实有山中木客迎。
石髓携来金错贱,丹台名在紫烟横。
游心一倍怜捐佩,今夜同舟棹榜声。
舟中赠郑太史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舟中赠郑太史》是明代诗人陈子壮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陈子壮(1578年-1637年),字集生,号秋涛,广东南海人。他于明朝万历四十七年考取进士,授编修,天启四年典浙江乡试,发策刺魏忠贤,削籍。崇祯初起故官,累迁礼部右侍郎,以故除名归,南明弘光帝起为礼部尚书,未至南京陷落,桂王朱由榔称帝肇庆,授东阁大学士兼兵部尚书。起兵攻广州,兵败被执死。
在这首诗中,陈子壮表达了他对江湖的无限留恋之情。“欲识江湖恋阙情,碧山随意贮蓬瀛”这两句,通过描绘江湖之景和碧山之意,展示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以及对于远离京城、身处江湖的向往。同时,“虚疑江上芦人避,实有山中木客迎”则形象地描绘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之心。
陈子壮的诗语言简洁而富有韵味,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石髓携来金错贱,丹台名在紫烟横”中的“石髓”、“金错”等意象,不仅展现了诗人对物质的轻视,更表达了他追求精神境界的愿望。而“游心一倍怜捐佩,今夜同舟棹榜声”则透露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寂寞,以及对友人的深深眷恋。
《舟中赠郑太史》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展现自然景观的诗歌,更蕴含着作者对人生哲学的深刻思考。陈子壮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邃的情感,将读者带入了一个既真实又超脱的艺术世界,让人们在领略其诗歌之美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诗人内心世界的丰富多彩。